2021-06-05 16:13:19 吉林公务员考试网 jl.huatu.com 文章来源:敦化华图教育
关注【吉林华图】公众号获取更多考试资讯
点击关注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46
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是一项极其复杂而细致的工作,要使思想品德教育取得预期的效果,就要科学地理解和处理多方面、多层次的矛盾和关系。人们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不断揭示出德育过程的规律,并根据规律制定出德育工作者必须遵守的指导规则,这些规则就成为德育过程要遵循的德育原则。同时,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德育对象的实际,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出发,选择和运用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和途径,以保证德育目标的实现。
一、小学德育原则
(一)德育原则的定义
德育原则是教育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是根据德育过程规律和德育任务制定的,是处理德育过程中一些基本矛盾和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德育原则来源于德育实践,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它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德育经验的积累和对德育过程规律的认识深化而不断发展、充实;德育原则是德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科学的总结必然是客观规律的反映。德育规律是制定德育原则的客观依据,而德育规律受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制约,因此,以德育规律为客观依据,反映和体现着德育规律的德育原则也必然要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要求。
(二)我国小学德育原则的内容
我国小学德育原则主要有:知与行统一原则;生活的原则;爱和民主的原则;主体性原则;体验的原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1.知与行统一原则
知与行统一原则是指教育者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和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学生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自觉遵循道德规范,使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知行统一、言行一致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特征之一。社会主义社会培养的小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思想觉悟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果在小学德育中,单纯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就会造成只讲空洞大道理,不要求小学生把道德认识付诸行动,从而养成他们言行脱节、言行不一的恶习。
对小学生来说,尤其要注重知与行统一。因为他们的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的认识作指导,行动就会是盲目的、不自觉的,也是不巩固的。但是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行动,只有在行动中体现出来和巩固起来的认识,才使认识更深刻持久。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理论学习要结合实际,切实提高小学生的思想水平。
(2)引导小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并提出适当的道德行为要求,进行行为训练。
2.生活的原则
生活的原则是指在进行德育活动时,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开发和利用生活的课程资源,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对生活意义的领悟,获得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和感受,获得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开拓学生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品德教育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小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循序渐进。
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是人的道德教育最基本的部分。一方面,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教育是人之为人所不可或缺的道德教育,人一来到这个世界,就面对和经历着家庭和社会生活直接给予的道德教育;另一方面,一个人只要受到了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他就能够适应最基本的正常道德生活了。
学生的生活是科学世界的基础,是思想品德知识的意义之源。学校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是通过学生日常生活及其体验而产生作用的,因为道德是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它本质上是实践的,是人的具体生活所包含的,也是指向具体生活的。道德的学习与发展也是在生活中进行的,离开了生活,道德教育是无意义的,也是无效果的,我们的学校德育必须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才有生命力。因此,德育要从纯粹的理性世界和理想世界中走出来,回归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世界,构建生活化德育。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德育内容要突出生活性。
(2)了解学生的生活现实,提出“适当”“明确”“有序”“有恒”的要求。
3.爱和民主的原则
爱和民主的原则是指在进行德育活动时,教师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通过爱与民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小学生单纯、幼稚、积极向上,他们同所有的社会成员一样,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希望得到老师、父母和他人的尊重、信任和关心,对学生的爱和尊重是进行德育的前提、基础和动力。是否热爱自己的学生,实际上决定了一个教师教育工作的成败,“爱是鉴别教育的尺度”。爱与民主是分不开的,爱是基础,民主是爱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民主,而民主则是爱的体现。爱是永恒的主题,也是德育的基本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尊重和信赖学生。
(2)教师要实行民主化教学。
4.主体性原则
教学是教与学双向互动的活动,是师生交往、信息相互反馈的教学相长过程。教师在教的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只有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和落实;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能动性作用的发挥,因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主体性原则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让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发挥其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自主和主动建构中学习,做自己学习和行动的主人。
现代德育要求教师要注重启发、点拨、诱导,道德知识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不断生成的。因此,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创设道德教育情境,让学生作为一个具有道德主体性的个体不断探索解决道德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起学生的道德品质。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启发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2)发挥学生的道德主体性。
5.体验的原则
学生对品德知识的掌握是一个从道德体验上的“认同”向道德观念上的“应当”过渡的过程,所以,在学生的德性生成过程中,如果没有学生的情绪体验,那么道德知识对他们来说只是外在的东西,或仅仅是考试时的答案。只有当学生产生了相应的情绪体验,他们才能理解和感悟这些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并将之内化为自己行为的准则。没有体验就没有内化。体验的原则就是让学生在学校、家庭、社区、大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中去感受,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形成他们自己的认知、感悟,进而把道德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体验教育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强调以人为本。
(2)体验教育强调受教育者的自主建构。
6.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原则
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通过教学指导学生获得正确的思想道德认识,而且要以自身的道德品质、模范行为和知识技能去教育学生,做学生的好榜样。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是社会主义学校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有效地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实现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
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原则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小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心理尚未成熟,独立意识尚差,模仿意识强,凡是他们感兴趣的,包括他们听到、看到、接触到的许许多多的人和事,他们都想去模仿,去注意。教师与学生长期相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精神面貌、道德修养、工作态度等,都会为学生所仿效。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教师要自觉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2)以身作则、表里如一。
(3)协调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整体效应。
7.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教育个人,又通过教育个人影响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把教育集体和教育个人辩证地结合起来。
学生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非常重视集体教育原则,他认为教师要教育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教育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学生集体和教师去影响这个学生,就会成为巨大的教育力量。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符合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每一个学生都生活在一定的集体当中,他们的活动和交往都是在集体中进行的。在集体中,集体关心、尊重个人要求,激励个人为集体的共同理想和目标而奋斗,促进个人的自我教育;同时,个人要关心、尊重、维护集体,成为集体的积极力量。因此学生集体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特殊的作用。
贯彻这一原则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存在着差异性,具有不同的思想品德和个性特征。我们要珍视这种差异性,在注重集体教育的同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培养良好的学生集体。
(2)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功能。
(3)要加强个别教育,把教育集体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二、小学德育的方法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实现德育内容,在德育原则指导下,运用德育手段进行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德育方法受德育任务、内容和德育对象的特点所制约。德育过程的规律和原则为德育方法的正确运用提供了理论根据。
由于德育过程具有复杂性,因而决定了德育方法的多样性:既包括教育者施教的方法,也包括受教育者形成品德的方法;既有侧重于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方法,也有侧重于培养学生情感、意志和行为习惯的方法。我国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说理教育法
说理教育法是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提高其思想道德认识。说理教育法是我国小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方法。它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以及讨论法等形式。
1.讲授法
讲授法是以教师的语言作为主要媒介,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表达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教育方法。讲授法的主要形式有三种,即讲述、讲解和讲演。讲述主要是客观描述事实,呈现知识、材料和观点,主要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讲解是进一步分析、论证和说明问题,主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讲演则是综合运用讲述、讲解等方法,采取演说或报告的形式,完整、深入地论证或说明某一问题。
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注意内容的组织。由于讲授法是以教师的“讲”为基本方式进行的,所以必须对所讲授的内容作较周密的安排,使之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做到知识性、思想性与趣味性的统一,系统全面和重点突出的统一。
注意启发引导学生。由于讲授法以教师的活动为主导,所以要特别注意启发式教学原则的运用。应当适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努力使教师的解释、分析和推论成为学生的接受、分析与推演的同步过程。
注意语言艺术。讲授以语言为主要媒介,所以教师应特别注意语言美的创造,力求清晰、准确、简练、形象生动、条理清楚。讲授的声音在音高、音调与语速上都应注意合理设计,抑扬顿挫,有一定的节奏和旋律感。讲授还应注意发挥肢体语言的潜能,使之与口头语言相配合,提高讲授的感染力。同时讲授法也可以灵活运用其他的教育手段,例如用多媒体教学等方式进行。
2.谈话法
谈话法是以师生交谈的方式进行知识教学和价值辅导的教育方法。谈话法包括提问和对话两种基本类型。
提问法要义在于通过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或者通过提问使学生通过逻辑推理发现不合理处,从而修正自己的看法。
对话法是直接来源于人文主义心理学、教育学思想的一种较为现代的教育方法。在对话法中,师生双方应当建立一种相互尊重和信任的人际关系。这一方法的核心是将真诚、信赖、尊重等观念引入辅导者和被辅导者的关系中,是一种新型师生伦理关系的表现。对话法要求教师作为学生的伙伴、朋友平等地讨论而不是居高临下地进行价值说教。对话法在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领域是最为有效的教育方法之一。
道德教育过程中除了在课堂教学上使用谈话法之外,还在对学生的个别教育中广泛采用。谈话法的优点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激活其学习动机和潜能,具有较高的启发性。但它也有耗费时间较多,且对教师的谈话技巧要求较高的局限性。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用讨论与辩论等方式就某一道德问题各抒己见、澄清思想、寻求结论的教育方法。讨论法适合较高年级的小学生。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
讨论的主题要切合学生道德发展和生活实际,具有智力上的挑战性。除了指导学生作好思维和材料上的准备之外,需要启发和鼓励学生解放思想、畅所欲言。讨论法作为一种训练道德思维的方法,其目标主要在于通过论辩或思考的过程求得问题的澄清与解决,教师的注意力应当放在过程而不是结论上。
(二)情感陶冶法
情感陶冶法是指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如果说讲授、谈话、讨论等是一种明示的德育方法的话,陶冶则是一种暗示的德育方法。陶冶法的基本理论基础是环境与人的发展的相互作用。一般说来,陶冶法有“陶情”和“冶性”两方面的作用机制。“陶情”是一种与认知活动相互联系的情感和情趣的教育过程;“冶性”则指与情感联系的认知上的进步乃至人格上的提升。陶冶的过程是陶情与冶性两个过程的统一。所以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陶冶的方法主要侧重于情感的陶冶,但其作用当然也不止于情感的培育。
情感陶冶法包括教育者的情感陶冶、环境陶冶、文学艺术陶冶。教育者的情感陶冶是指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热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热爱和期待的这种感情力量,能转化为推动学生前进的心理动力,激发热情,增强信心,激励他们积极向上。教师热爱学生必然会得到爱的反馈,形成尊师爱生的风气。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使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行动。因此,教师爱学生能起到陶冶情感、培养良好品德的作用。环境陶冶是教师利用环境中的教育因素,创设一种教育情境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进行陶冶。学生主要是生活在学校、班级、家庭中,因此美化这些环境,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受到陶冶是非常重要的。文学艺术陶冶通过音乐、美术、舞蹈、雕塑、诗歌、文学、影视等艺术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影响。可以组织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朗诵诗歌、聆听音乐、欣赏画展、观看影视等,进而组织学生自己去创作、表现、演出,从中受到熏陶、感染。
领取免费资料请拨打:0433-8916776
以上就是【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46】的相关介绍,如果要了解更多热门资讯,欢迎关注吉林华图教育。
贴心微信客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