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分校

您当前位置:公务员考试网 > 吉林人事考试网 > 吉林华图各分部备考文章专栏 > 敦化华图 >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44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44

2021-06-05 16:10:53 吉林公务员考试网 jl.huatu.com 文章来源:敦化华图教育

关注【吉林华图】公众号获取更多考试资讯
点击关注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44

  德育过程的理论是探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本质和规律的理论。它是制定德育原则的理论基础,是进行德育工作的科学依据。很好地理解德育过程,将有助于理解德育的原则、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性。

  一、德育过程概述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为目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双向互动的教育活动过程。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几个要点:

  1.德育过程是一种育德活动过程,是教育者的组织、启发、引导与受教育者的认识、体验、践行结合的文化一心理互动的过程,是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展开、运行、延续、发展的流程。

  2.德育过程是有目的的活动过程。这里所说的目的是德育目标,即通过教育,受教育者在思想品德规范、心理发展、品德能力等方面所要达到的规格要求。德育过程就是要借助一定的教育方式实现既定德育目标要求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文化一心理互动的过程,因此现代德育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能动性,重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参与。

  (二)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联系与区别

  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之间有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两者都是在同一过程中实现的。同时两者又有很大的区别,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德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其实施属于教育活动范畴,是社会现象,发生于班级、群体、社会等层面;思想品德形成是属于人的素质发展的范畴,是个体现象,发生于个体层面。

  第二,德育过程是从外部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在外部影响作用下,个体内部运动或19主构建的过程。

  第三,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与外界教育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道德主体与外界各种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德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德育手段(包括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等)几个因素构成的。这些因素在德育过程中都有各自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相互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和关系。

  (一)教育者

  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和调控者,是一定社会德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体现者,是德育活动的设计者、领导者和德育影响的施加者、调控者,在德育活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育者包括直接的、间接的教育者个体和群体。在德育过程中,直接的教育者主要是学校教师个体和群体。

  (二)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德育的对象。受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包括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既是德育的客体,同时也是德育的主体。当他作为教育者教育的对象时,他是德育的客体;当他接受德育影响、进行自我品德教育和促进l9我品德发展时,他便是德育的主体。

  (三)德育手段

  德育手段主要包括德育的内容和方法。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德育内容不是由教育者随意确定的,而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确定的,它并非任意为之的,而是有一定范围和深浅层次的特定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是凭借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进行的。这些物质和精神的手段是沟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并使之发生相互联系的媒体和中介。

  从各自结构的组成和功能上看,这几个因素是相对独立的,它们各有其特定的内容、地位和作用。但与此同时,它们之间也并非相互割裂、彼此孤立的。教育者要按一定的目的要求去培养受教育者的品德,受教育者也有接受教育和发展品德的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相互联系与作用的统一活动,又是凭借德育内容和方法的中介作用而发生的。

  三、小学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从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内部结构、思想品德发展的内部动力、思想品德发展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发展历程等方面,我们可以认识到小学德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

  (一)小学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儿童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一个婴儿的遗传素质不可能自然地生成品德,他只有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才能逐步发展自己的思想意识,形成自己的品德。社会活动,尤其是德育活动是小学生品德发展的源泉和基础。

  1.小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能动地实现的

  儿童吸取社会的影响形成自己的品德,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的活动:一方面是家庭和社会交往活动对儿童品德发展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学校教育有目的、有组织的德育活动施加的影响。

  与此同时,小学生不仅是被影响、被教育的对象,而且是能动地吸取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主体。外界影响只有通过学生内部的思想情感活动,才能被他们所理解、选择和吸取,成为自己的观点、需要和追求。也只有这样社会影响才能转化为小学生个人的品德。

  2.道德活动是促进外界的德育影响转化为小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在学生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要使外部的教育影响顺利转化为小学生的内在品德,道德活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促进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

  3.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小学生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包括外显的学习、文娱等实际活动,也包括内部心理活动。在德育过程中,首先要组织好学生的实际活动,才能启迪、激发和引导他们积极开展内心活动,以促进思想认识的提高和品德的发展。而内部思想情感上的心理活动一经发动和开展起来,又会表现出巨大的能动力量,指导外部实际活动。

  (二)小学德育过程是培养小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发展的过程

  学生的品德是由道德的“知、情、意、行”几个因素所构成的。知,是指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也包括道德观念、信念和评价能力;情,是指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是非、善恶进行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是对客观事物爱憎、好恶的主观态度;意,是指道德意志,是为道德行为所做出的自觉顽强的努力,是调节行为的一种精神力量;行,是指道德行为,是人们在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下,对他人和社会作出的反应,也是衡量思想品德高低好坏的根本标志。

  一般说来,人的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形成发展的。因此,培养小学生品德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品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即所谓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这是符合德育过程规律的。

  在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知、情、意、行几个因素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而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情、意起调节促进作用。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应同时在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以促进学生品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全面发展。

  (三)小学德育过程是促进小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

  小学生在思想上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从反映内容上看,有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的矛盾,有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的矛盾;从认识过程上看,有从不知到知、从片面到全面的矛盾。

  这些矛盾,可以总括为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的矛盾。积极因素是接受新教育的基础,消极因素是接受新教育的障碍。正是这些矛盾运动推动着学生个体思想品德的发展变化。

  一个学生无论向哪个方向发展,都必须经过思想上的矛盾转化。或是由原来的比较无知、比较片面的认识转化为比较有知、比较全面的认识,积极因素处于思想矛盾的主要方面;或是认识没有提高,比较片面,消极因素处于思想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就要求在小学德育过程中,注意如下两个方面:

  1.小学德育要促进小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

  解决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落实在小学生品德上就必须促进个体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为此需要解决三种不同性质的矛盾:一是认识性质的矛盾;二是能力性质的矛盾;三是思想性质的矛盾。

  2.小学德育要调节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

  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主要是指学校德育的要求与社会、家庭等方面对学生的影响不一致而产生的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必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与家庭、社会有关机构取得联系,互相协作,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调节环境的影响;同时还要提高小学生识别善恶、是非的能力和抗腐蚀能力,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

  (四)小学德育过程是提高小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在德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道德活动,培养他们的知、情、意、行和促进他们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转化,都有赖于培养和发挥学生个体的自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能力。

  1.自我教育能力在小学德育过程中的作用

  随着小学生年龄和才智的增长,他们的自觉能动性在品德上主要体现为自我教育能力在品德发展与提高过程中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的重要条件,只有重视培养与提高小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才能转化,德育才能进行得更顺利、更有效。另一方面,小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又是其品德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德育的任务就在于把小学生从缺乏道德经验与能力、依赖性较强的孩子逐步培养成为具有自我教育能力的、能独立自主地待人接物的社会成员。所以说,德育过程也是提高小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2.自我教育能力的主要特点与构成因素

  自我教育能力与自我教育联系密切。自我教育能力产生发展于自我教育活动过程中,同时它又是自我教育活动的条件。两者互相依赖,彼此促进,是同时发展起来的。虽然在教育过程中,小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在教师的教育下进行的,但自我教育与教育不同,是小学生个人自己教育自己的活动。所以,小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也就是个人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能力。

  自我教育能力主要由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所构成。自我评价能力是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没有自我评价能力就不可能有自我教育。一个人只有能够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才能进行自我教育,也才能正确评价自己,分析自己的优点与缺点、进步与不足,就愈能明确自我教育的目标与要求,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调控能力是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觉调节控制自己思想与行为的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机制。

  3.德育要促进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儿童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同儿童的认识能力、自我意识的发展,同儿童的社会交往、道德实践活动的扩大,同儿童的道德经验积累与道德能力的提高都是分不开的。德育要促进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把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结合起来。

  领取免费资料请拨打:0433-8916776

网课学习—— 华图优品

面授课程—— 助你上岸

招考公告—— 招考资讯

图书推荐—— 图书教材

以上就是【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44】的相关介绍,如果要了解更多热门资讯,欢迎关注吉林华图教育

上一篇: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43

下一篇:没有了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2021年省考面试课程
吉林华图:jilinht
想考上公务员的人都关注了我们!
立即关注

10w+
阅读量
150w+
粉丝
2w+
点赞数

联系我们
京ICP备11028696号-11 京ICP证1301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1470号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