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文化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任何文化特性或形态,如果没有教育就难以延续。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进行的重要教育改革也证实,任何教育改革的背后,都隐含着社会文化的制约机制。在一定范围、一定时期内取得成功的教育改革,一般都十分注意与社会主流文化保持一致;一项在一个国家中取得显赫成绩的教育改革措施,在另一个具有不同文化的国家或区域中,却并不一定会取得成功。因此,研究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及变化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而复杂的概念,在英文中,“文化”一词为“culture”,来源于拉丁语中的“cultus”,原义为耕作,其本义便蕴涵有在自然界中辛勤、精心地对作物培植、栽培的意味。通过对这一含义的引申,可将其理解为培养、教育、教养、发展、尊重之意。由于文化自身的复杂性,加之主观因素,古今中外对于文化这一概念的理解和看法也大不相同。古希腊人认为,“有教养”是他们与“无文化”的野蛮人的主要区别。从罗马时代后期一直到中世纪,“文化”一词开始与城市生活发生联系。由于享受城市生活的人普遍有较高的“教养”水平,因而,文化被理解为较高的“教养”水平,进而,文化被理解为较高的个人修养。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把文化与理性联系起来,“文化”一词增添了人道主义理想的色彩。直到18世纪,文化概念才开始被人们科学地加以界定,并注意到了文化现象与自然现象有所不同。康德认为,文化是在公民社会形成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文化标志着人类从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的转变。黑格尔指出,文化始终与人类劳动相联系,在人类劳动的基础上产生实践文化与理论文化。l9世纪90年代以后,文化概念正式进入到人类学家的.研究范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有关文化的定义对规范文化的概念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一般来说,从广义的理解上,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社会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价值观、规范准则、意义符号等),狭义的文化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机构等,包括社会的科学、艺术、宗教、道德、教育、社会风俗习惯以及规章制度等。
几乎所有的文化定义都注意把文化与人类的活动及其结果联系起来,都承认文化是独立于各种遗传素质和机体的生物特征之外的,即文化不可能通过遗传或其他生物和机械的方法获得。从这种共同性中,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比较准确地把握文化最本质的特征。
二、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根据文化的定义,教育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他社会文化,如政治、经济思想、哲学、道德、宗教、法律、文学、艺术以及民俗等方面都对教育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其中的政治、哲学思想对教育思想和理论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对教育的发展起着价值导向作用。同时,其他社会文化也是教育内容的源泉,这些文化的发展程度影响着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先进性。相反,各种社会文化也要依赖教育的传播、深化延续。没有教育,人类的文化就无法世代相传,人类社会将永远陷入愚昧状态。因此,教育与其他社会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一)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思想
社会文化传统主要指渗透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通过社会生产、生活长期保留沿袭下来的为社会全体公民所认同的风俗习惯、道德礼仪、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文化传统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特征,不同的社会创造了不同的社会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也反映到教育中,形成了教育的不同风格与特点。例如,各民族都把关于本民族语言的知识作为教育内容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在一些具有艺术和人文精神传统的国家和民族,其教育内容也侧重于人文和艺术类课程,例如法国、英国。而被称为世界文化大熔炉的美国,由于其复杂的社会构成成分和短暂的历史发展进程,其多元文化背景使它成为至今仍具有与众不同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的民族。这种文化反映到教育中,表现为美国的教育在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多样性、开放性等特征,教育观念上表现出提倡创新、注重个性等特点。在中国,由历史上注重宗法制度所形成的忠、义、礼、孝等观念形成了民族的传统观念,在教育内容上也主要以提倡伦理纲常的儒家经典为主。这种文化传统,不仅强烈地影响着学校教育,也影响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