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4 15:19:04 吉林公务员考试网 jl.huatu.com 文章来源:辽源华图
关注【吉林华图】公众号获取更多考试资讯
点击关注
教师招聘考试备考考点:荀子的教育思想
荀子(公元前313----公元前238),战国末期的儒家代表人物。
一、“性恶论”
荀子批评孟子的“性善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指人的先天素质、人的自然状态,它完全排除后天人为的因素,这种人性包括两部分:一是人“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的生理本能;二是为人“目可以见,耳可以听”的感知认识能力。所以这些不论贤愚,人人皆同。那为什么“人性本恶”呢?荀子认为人的本能中不存在道德和理智,如听任本能发展而不加节制,必将产生暴力,“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事,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所以说“人性恶端”。而孟子的人性“善”实际上是“伪”。
二、“化性起伪”
荀子认为下戝的“涂之人可以为禹”但需要发挥教育的作用。荀子对教育的作用很乐观:“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荀子还认为:人能成为禹,是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教育目的
荀子认为教育要以培养大儒为理想目标,大儒是最理想的一类人才,他们不仅知识广博,而且能够“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荀子还认为教育要培养各类人才,要依据德才兼备、言行并重的标准。
四、论教育内容
荀子认为教育是“起伪”的过程,是不断地积累起礼义或曰知识道德,使原始状态下的人性得到改变的过程,这是“外铄”的过程。比如“善假于物”就是一种外铄的方式,人善于借助知识来丰富自身,尤其是对儒家经典的学习。
五、论学习过程和思想方法
荀子认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也就是就荀子的学习过程是由闻见知行构成的。
1、闻见
荀子认为闻见是知识的起点、基础和知识的源泉,人的学习来自于感官对外界的接触。不同的感官与不同的事物接触后形成不同的感觉,使学习知识成为一种可能,但是感觉可能出现错误,所以荀子主张“善学者尽其理”,这就要求在闻见的基础上要“知之”。
2、知之
荀子认为运用思维去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能自如地应对前所未遇的事变。运用思维首先需要做到“兼陈万物而中悬衡”即不偏执于某一事物和事物的某一方面,对事物做全面、广泛的比较、分析、综合,择其所是而弃其所非,以其如事地把握事物及其关系。其次是“虚壹而静”即能接受外界的事物并辨别其异,不被外物所干扰,最终达到“大清明”的状态-------既在积极活动,同时又在更高的水平上去把握它,使思维在为广则能兼,专则能深,亦静亦动的活动过程。
3、行
荀子认为“行”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高的阶段,行是验证学思的重要标准。
六、论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荀子是最尊师的,“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知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荀子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
教师施教是使礼义转化为每个人品质的捷径,有了师长的教导就能积累善改变自己。荀子甚至认为教育有治理国家的作用。在对待学生方面,荀子认为学生应“师云亦云”。而老师应该做到“有尊严而令人肃然起敬,德高望重,讲课有条理而不违师法,见解精深而表述合理。”
了解更多详情请关注吉林华图
地址: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区御峰广场对面华图教育
联系电话:0437-3259977
以上就是【教师招聘考试备考考点:荀子的教育思想】的相关介绍,如果要了解更多热门资讯,欢迎关注吉林华图教育。
贴心微信客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