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04 15:35:43 吉林公务员考试网 jl.huatu.com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名言警句积累
1、不受需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
——东汉未年思想家荀悦《申鉴》
释义:为政之道,贵在实干。古往今来,凡事兴于实,败于虚。战国赵括纸上谈兵,让40万将士惨遭活埋;盛唐三朝宰相姚崇,临终前总结为政经验,只言及“崇实充实”四个字。南北朝时期,南朝士大夫与世沉浮、虚谈废务、崇尚清谈向往玄学、不尚实干,结果使南朝偏安一隅长达数百年,留下了深沉的历史之思。
注重落实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只会纸上谈兵而不知行合一,热衷虚谈废务而不求真务实,追求形式主义而不脚踏实地,结果只能是大政方针落空、政策措施变味。习 近平总书记一直很推崇的一句话就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从推出八项规定并“反四风”,到亲自抓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矛头所指,无一不是“虚言”“浮术”华名”和“伪事”;风气所倡,也正是“为民、务实、清廉”的作风。“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实成”,这是一个务实为政的新境界。
2、治国者,圆不失规,方不失矩,本不失末,为政不失真道,万事可成,其功可保。
——三国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便宜二十六策》
释义:治理国家,无规矩不成方圆,为政不能脱离法律和道德的约束,要用律法和道德来约束、规范民众行为,维持社会秩序。
习 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引用这段话,认为改革要以政策法律为依据,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凡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
3、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战国《管子》
释义:礼、义、廉、耻是维系国家的四项道德准则,如果它们不能被推行,国家极易灭亡。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国之四维承载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习 近平总书记在北大讲话、中央政治局会议多次引用《管子》中的这两句话,就是要践行包括礼节礼貌、合益恰当的行事标准、廉洁方正、知耻之心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4、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战国政治家、思想家吕不韦《吕氏春秋》
释义:石头可被打碎,但无法改变它坚硬的质地;丹砂可被研磨,但不能改变它朱红的颜色。硬度和颜色分别是石头、丹砂的本性所具有的,是夺不去的。
习 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会议》上引用此段话,强调理想信念就像石头的坚硬、丹砂的赤红,是共产党人根本属性。要补好党员干部的精神之钙,点亮党员干部心中的明灯,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筑牢思想防线,坚持革命理想高于天,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5、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西晋陈寿史学家《三国志》
释义:对照明镜是为了看清自己的面容,研究古事是为了知道今天的时势。说明研究并借鉴古代的经验教训,才能更好地做出决策,求得好的形势。
习 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讲话中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要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以史为鉴,走向未来。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找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6、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战国思想家、教育家荀子《荀子》
释义:植物正在发育旺盛的时候,不要进山砍伐树木,断绝其生长。强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习 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表达过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生态环保意识。在主政浙江的时候,便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当选总书记后面对挥之不去的雾霾带来的“会呼吸的痛”,地下水污染引起的普遍忧虑,植被破坏造成的沙漠化问题,他反复强调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从国家决策层面不断得到强调、重视和提升“生态文明”,表达着一个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觉醒。
7、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途不可以应无方,刻船不可以索遗剑。
——东晋理论家、医药学家葛洪《抱朴子》
释义:固定不变的制度不能应对千变万化的社会,一条道路不可以通达无数的目的地,在行船上刻记号无法找到落入水中的宝剑。意味着应对变化,思路观念要与时俱进,方式方法要不断革新,主动顺应发展趋势和时代潮流。
习 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强调着眼不断变化的时代形势,必须与时俱进、自我革新,不断以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回答时代命题、夯实群众根基的政治要求。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只顾低头走路,不顾方向对错,不问形势任务。机遇抓不住就会失去,问题解决不好就会成为难题。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锐意改革创新、攻坚克难,我们才能顺势而为、大有作为,在这个变化的时代中稳立不败之地。
8、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清朝经学家万斯大《周官辨非》
释义:治理天下所用之道,凡是于民有利的事情,再小也要推行;于民有害的事情,再小也必须革除。强调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强调。
习 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会议》服务群众、联系群众,不能忽略了那些所谓的“小事”。要提高思想认识,严格衡量尺度,关乎群众利益的大事小情,应该细致到“丝发”和“毫末”的程度,就像拿着显微镜看民生疾苦、看“四风”顽疾。如此,一些没看清的问题就会看清,一些过去没引起重视的问题就会重视起来,才能更好地做利民之事、去厉民之病。
9、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南朝理论家刘思勰《文心雕龙》
释义:文学作品的演变联系着社会的情况,文坛的盛衰联系着时代的动态。是指文艺作品代表着一个时代的风貌。古今中外,也只有那些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的文艺作品,才能成为传世之作。
习 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引用此句话,意在强调今天的中国,正日臻于“伟大”,这既给了文艺工作更多养分、更大舞台,也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能主动适应时代的要求,把握时代的脉搏,成为时代前进的号角,也要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时代聚精神。
10、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清朝陈澹然《迁都建藩议》
释义:不能长远谋划问题的,也无法解决好眼前的问题;不能从全局角度去思考问题的,也无法治理好局部一个区域的。说明要树立全局观念,想问题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习 近平总书记在纵论国际国内大势、擘画改革发展蓝图时,反复强调要有战略思维,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度,也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将有我”的胸襟,对大局了然于胸、对大势洞幽烛微、对大事铁画银钩,才能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的确,面对复杂的改革局面,要善于把解决具体问题与解决深层次问题结合起来,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善于把局部利益放在全局利益中去把握,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善于把眼前需要与长远谋划统一起来,不能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善于把国内形势与国际环境结合起来,不能闭目塞听、故步自封,这样才能见微知著、成竹在胸。
以上就是【 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名言警句积累】的相关介绍,如果要了解更多热门资讯,欢迎关注吉林华图教育。
贴心微信客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