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分校

您当前位置:公务员考试网 > 吉林人事考试网 > 吉林华图各分部备考文章专栏 > 松原华图 > 2021年吉林省教师招聘备考: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傻傻

2021年吉林省教师招聘备考: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傻傻分不清

2021-09-08 16:13:16 吉林公务员考试网 jl.huatu.com 文章来源:松原华图

吉林华图:在线课程推荐

2021年吉林省教师招聘备考: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傻傻分不清

  教招考试中,教育心理学部分会涉及一个客观题备考的知识点:概念同化与概念形成,有的同学早已傻傻分不清楚,今天为大家揭开神秘的面纱,一举把该考点的分拿下。

  一、概念形成

  概念形成是指个体通过反复接触大量同一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特征或共同属性,并通过肯定(正例)或否定(反例)的例子加以证实的过程。概念形成的标志是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并能在实际中运用。例如,向小学生呈现各种各样的两条直线间的相互关系,告诉他们哪些垂直,哪些不垂直,当他们能够正确区分垂直(肯定)和非垂直情况(否定)时,就掌握了关于“垂直”的概念。

  在概念形成过程中,人们以感觉、知觉和表象为基础,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逐步把握一类事物的本质。这个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学习过程,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心理学对概念形成的研究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儿童的概念形成过程,主要是在日常生活或教学过程中研究儿童掌握现实概念的过程;另一种是成人的概念形成过程,主要是在实验室研究成人掌握人工概念的过程。

  发现学习是概念形成的主要方式。

  二、概念同化

  所谓概念同化,就是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给学习者提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习者获得概念的方式。例如,学生学习“等边三角形”的概念时,通过对“三角形”关键特征的理解,提示“等边”的涵义,就掌握了“等边三角形”的概念。

  接受学习是概念同化的典型方式。

  在学校教学中,学生概念的学习都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认知结构中的原有概念可以为一个新概念的吸收提供一个固定点,当学习者在已有的概念和新概念之间建立起一种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以后,学习者就会获得新概念的具体意义。概念同化分为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三种基本形式。

  因此,可以概括而言,概念获得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概念,被称之为概念形成;一种是通过间接经验即通过定义的方式获得概念,被称之为概念同化。即概念形成强调总结和归纳,而概念同化强调推导。其中,学生获得概念的主要形式是概念同化。

  小试牛刀

  1.概念同化的典型方式是( )。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机械学习 D.有意义学习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概念同化的学习方式。所谓概念同化,是指在课堂学习的条件下,用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来同化新知识概念,从而获得科学概念的过程。而接受学习是概念同化的典型方式,故本题答案选择A。

  2.学习者可以利用原有的概念来理解一个新概念的定义,从而明确一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这叫做概念形成。( )

  2.【答案】×。

  【解析】本题考查的概念获得。概念获得,实质上就是理解一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个体获得概念的两种基本形式是: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概念形成是指个体从大量的例子出发,从他们的实际经验的概念的肯定例证中,以归纳的方式抽取出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而获得某些初级概念。而概念同化是指学习者可以利用原有概念来理解一个新概念的定义,从而明确一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这一过程叫概念同化。题干表述的是概念同化的含义,故本题说法错误。

  3.奥苏伯尔认为,从学习方式上看,概念同化属于发现学习。( )

  3.【答案】B。

  【解析】按照学习进行的方式,奥苏伯尔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接受学习是教师把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发现学习指学习的内容不是以定论的形式教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先从事某些心理活动,发现学习内容,然后再把这些内容与已有知识相联系。概念同化是指学习者利用原有概念来理解一个新概念的定义,从而明确一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概念同化是属于接受学习。

 

网课学习—— 华图优品

面授课程—— 助你上岸

招考公告—— 招考资讯

图书推荐—— 图书教材

以上就是【2021年吉林省教师招聘备考: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傻傻分不清】的相关介绍,如果要了解更多热门资讯,欢迎关注吉林华图教育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2021年省考面试课程
吉林华图:jilinht
想考上公务员的人都关注了我们!
立即关注

10w+
阅读量
150w+
粉丝
2w+
点赞数

联系我们
京ICP备11028696号-11 京ICP证1301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1470号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