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0 09:22:24 吉林公务员考试网 jl.huatu.com 文章来源:珲春华图
关注【吉林华图】公众号获取更多考试资讯
点击关注
2021下半年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有目的地观察幼儿
【导读】华图吉林教师招聘考试网同步华图教师发布: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如有疑问请加【2021吉林教师招聘考试微信号】 ,吉林教师招聘考试培训咨询电话:0433-8915000,微信号:19969533082,19969533083。
2021下半年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有目的地观察幼儿
一、对每个幼儿都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
应用《指南》观察幼儿的目的是要了解幼儿当前学习与发展的状况,评估他们的需要,拓展他们的经验,促进他们的学习与发展。
当教育的重心转到幼儿本身的学习与发展上时,教育的设计就不再是以内容为出发点了。教育应该是在幼儿现有的经验、能力与新的经验、能力之间搭建桥梁,因此观察、了解幼儿便是我们实施教育的出发点。如果要积极有效地影响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作为教师,应该对班上的每个幼儿做全面的了解,有一个完整的图像;作为家长,应该对自己的孩子也要有全面的了解和一个完整的图像。这个图像里包括幼儿的兴趣、偏好、性格、能力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等。这样,我们可以依据对幼儿的了解为他们提供适宜的环境和经验,帮助他们借助某些兴趣、偏好或优势迁移到新的学习领域或弱势方面,促进其全面发展。
《指南》可以帮助我们对幼儿进行综合的观察,全面地了解幼儿的整体发展。图2假设是对一个4岁幼儿进行了全面观察,然后用图表的方式对其现有的表现水平作出的表征。
从图2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该幼儿的兴趣、偏好和发展优势以及整体发展状况。在健康领域中他的身心状况是强项,但其动作发展略有不足。为什么呢?把每个目标下的表现联系起来看,观察发现在目标“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的表现中他不太“喜欢参加体育活动”。从图中我们还发现其在语言的“倾听与表达”有点欠缺,因为我们观察到他不太“愿意在熟人面前说话”,与别人说话时总爱低着头。这样的表现可能是因为其性格比较腼腆。因为我们对其社会的人际交往中的观察发现他很想加入同伴的游戏,就是不好意思开口。而这些在语言和社会两个领域的表现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可能是该幼儿的性格吧。从图中我们还发现该幼儿在艺术领域有三个目标都只有一半实现,是否他在艺术方面有偏好呢?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对他进行观察了解,对其具体的表现做细致分析,看他的偏爱是什么。
从上述对幼儿的观察分析看到,在观察、了解幼儿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把领域、目标及其“典型表现”各自割裂开来看待。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各个领域是相互联系与渗透的,每一领域的学习与发展都有可能影响其他领域。
此外,我们在比较完整地了解了每个幼儿基本状况的基础上,还可以对全班幼儿做一个综合分析和概括,发现和了解幼儿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以了解班级幼儿的整体发展状况。
二、观察幼儿要有一定的计划性
在实践中,我们每天可能会面对30多个幼儿,不可能完全靠随机观察就能了解到每个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情况。因此,我们观察幼儿应该有一定的计划性。
(1)要有目的地观察。观察总是带有一定的目的,落实在一个具体的观察中,我们需要很清楚地知道“我想了解什么”,有了清晰的意向,才有可能在幼儿活动的过程中看到你的观察对象或目标,才能有效地记录到能反映你观察期望的有意义的行为和经验。例如,我们发现班上的某个幼儿总是跟一个幼儿交往而极少与其他幼儿交往,平时也不爱说话。看到这种情况,我们很想了解她的语言交流和社会交往的情况,就对她与好朋友的一次游戏做了观察,假定其中辰辰是被观察对象。记录如下。
南德(4岁半)对辰辰(4岁半)说:“你生了两个宝宝。”接着拿起一个玩具熊,问辰辰:“这是谁的?”辰辰说:“这是我们俩的宝宝。”南德站起身来说:“我的宝宝。”然后走到屋外,辰辰蹲在地上接着说:“我要打个电话,进屋去”。马上,南德进到屋里说:“我到屋里打个电话。”于是,他坐在辰辰旁边,拿起手机说:“喂,是我,同事。”然后南德放下电话对辰辰说:“我今天要去看房,九点才回来呢。”辰辰说:“你先去吧,我现在把小熊放在那等你。”没等辰辰说完,南德抢着说:“我夜里才能回来,你先睡个觉吧!”辰辰说:“好!”南德边起身离开,边说:“你帮我看会儿宝宝,我星期一就回来了。”南德打开篱笆门,辰辰快步走到门口,准备把小熊放在门口,似乎想说什么,这时南德抢着说:“没准我还要出差一趟呢。”辰辰说:“它、它、它在这等着你,等着你。”说完转身回到屋子里。南德说:“行。”南德在篱笆门外刚走,又转身回头说:“我还会回来的,你等我再回来。”辰辰在南德说话中间,来篱笆门前放了件东西。辰辰听后,看着南德。南德离开篱笆门外不远时,辰辰也在篱笆门这里慢慢地走着。南德跑到门前,对辰辰说说:“辰辰,你得等我回来!”……
从上述的记录片段,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到辰辰的语言交流和社会交往的情况,如从她的表现可以看到一些她能够做到的,“别人对自己说话时能注意听并做出回应”(语言目标: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愿意与他人交谈……”(语言目标: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游戏……”(社会目标:愿意与人交往),“活动时愿意接受同伴的意见和建议”(社会目标:能与同伴友好相处),等等。从这个片段中,我们了解到辰辰具有一定的语言交流和社会交往的能力,需要的帮助是促进其与更多的幼儿交往。
观察的目的性可能有两种:一种是我们由于不了解幼儿的某些情况而要观察,另一种是我们看到了幼儿的某些情况,预测可能还会有其他的情况(假定)而要观察。无论什么情况都需要注意:观察要有一定的目的性,观察前很清楚我们自己想要知道的是什么。尽量避免无目的地为观察而观察,记录了幼儿的很多活动而其中有很多没有意义的内容。抱着一颗真正想了解幼儿的心,我们就能减少无目的的观察。
(2)要有重点地观察。《指南》对幼儿的全面学习与发展包含了5个领域、11个子领域、32个目标,我们做重点观察的计划可能是多方面和多层面的。对个体幼儿来说,根据其目前的状况,你想了解的是什么呢?从班级幼儿的整体情况来说,你又想重点观察哪一方面呢?两者综合起来非常复杂,任重道远。因此,确定观察的重点尤为重要。
在一段时间内,我们可以结合本班幼儿的情况,选取《指南》中某一方面的目标作为观察的重点。例如,我们想了解全班幼儿(中班)的动作发展情况,就可以在某个时段内专门观察每个幼儿在这方面的表现。为了便于观察,我们可以集中提供相应的多种活动,在幼儿的活动过程中观察他们每个人的表现。切忌采用测查的方式,让幼儿一个一个的过关,而是要让幼儿自己感觉到和平常一样在玩,不是在完成一个明确的任务。
对于个体幼儿来说,观察的重点也是基于对其基本情况的了解来确定。如果我们注意到某个幼儿(大班)经常在活动中与别人发生冲突,这反映了其在社会性发展方面有一定需要,需要了解其中的原因。假定下面的观察记录发生在这个幼儿身上,小山为观察对象。
在今天的户外活动中,小博在玩滚轮胎,这时小山跑过来就抢,小博急得大哭起来,委屈地说:“你为什么抢我的轮胎?”小山回答道:“老师说了,好玩的玩具,大家要轮着玩。”小博不服气地说:“我还没玩够呢!你为什么抢?”小山说:“光你想玩,我也想玩一会儿!”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争辩不止。这时,一个小朋友跑到我面前说:“老师,小博和小山打架了。”我看他俩争执不下,走到他们面前,心平气和地说:“小山,你为什么抢小博的玩具?”小山见我先让他解释理由,就得意地说:“老师,你看小博玩得头上都出汗了,还不让我玩玩。”我接着问:“你和他商量了吗?”小山低下头,声音很低地:“没有。”我顺势问小博:“如果小山和你商量,你能和他一块玩吗?”小博点了点头,就这样,两个孩子都消了气,一块玩了起来。
从这次的观察可以了解到小山认为自己抢小博的轮胎是对的,因为他的理由是“老师说了好玩的玩具,大家要轮着玩”“老师,你看小博玩得头上都出汗了,还不让我玩玩”。在这里我们了解到小山对“轮流玩”的意义没有完全理解,而且他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缺乏与他人商量的意识和技巧。这是不是他每次发生冲突的原因呢?我们还需要多次观察他发生冲突的情景,才能判断其真正的原因,然后进行有效的帮助。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得出任何假设之前,都应考虑幼儿已有的经验和环境因素。
(三)在幼儿的活动中生成观察目标
有时候,观察不一定是事先有准备的。例如,有这样一个场景。
最近莹莹带来了3只结了茧的蚕宝宝。小朋友们对此都很好奇,一有空就会去摸摸蚕茧,感受一下在里面的蚕宝宝。后来蚕蛾破茧而出,小朋们更是兴奋,每天都会看蚕蛾扑棱着翅膀在盘里爬来爬去。
今天早上小朋友们像往常一样来到教室后先把椅子放下来摆好,然后按自己的意愿进入不同的区域活动。栋栋刚要坐下,却又想起什么似的,一下子走到了饲养角,原来是观察蚕蛾去了。谁知他突然大声叫起:“老师,快来看啊,我们的蚕蛾死了!”他的声音刚落,各个活动区的孩子们都迅速地冲到了饲养角,大家七嘴八舌地嚷开了。
“我看看,我看看,蚕蛾真的死了吗?”
“蚕蛾是冻死的吧?”
“是饿死的吧?”
“昨天蚕蛾还好好的,还爬来爬去呢!”
“蚕蛾死了,怎么办啊?快把它埋了吧!”
“还是扔了吧!”
……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开了。我听着孩子们的讨论,看着孩子们一本正经的表情。孩子们看见我来了,仿佛是见到了救兵,七嘴八舌地说:“老师,蚕蛾为什么会死?”“蚕蛾才爬出来几天,怎么这么快就死了啊?”“老师,这是莹莹带来的蚕茧,快问问她吧!”这时候,小朋友们询问的目光投向了莹莹,我也用鼓励的眼神看着她。“我也不知道,蚕蛾可能是生病死的吧?”莹莹也不肯定地说。栋栋说:“蚕蛾从蚕茧里面爬出来就没吃过桑叶,会不会是被饿死的啊?”“不可能,蚕蛾在蚕宝宝的时候天天吃桑叶,不会饿死的。”辉辉否定了栋栋的猜想。
上述的场景发生在一个幼儿园的大班,一只蚕蛾的死引发了一群幼儿主动探究,也引发了教师有目的地观察和参与。教师发现幼儿的提问和讨论不仅涉及到科学探究的范围,而且还涉及到对生命的同情。他们对“蚕蛾为什么会死”提出了各种假设,是冻死的,是饿死的,还是生病死的,这些都反映了孩子们的科学探究热情。这位教师的观察并不是事先计划的,教师的观察意识产生于幼儿活动的情景中,教师通过这一观察了解到幼儿的兴趣和愿望,由此生发了教育的思考,“他们的这一兴趣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蚕蛾死了怎么办?应该怎样激发幼儿的积极情感?能不能从这个内容产生出新的主题?”在和孩子们商讨之后,班里展开了“蚕的一生是怎样的,蚕蛾破茧而出后会做什么事,昆虫界有哪些别的昆虫也有类似的情况”等探索活动。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幼儿的日常活动中会有许多自发的场景成为观察的对象。上述的观察是教师在看到幼儿活动的场景后想了解幼儿,“什么事吸引了这么多孩子在积极地探讨”,由此生发了自己的观察意向,完整地记录了活动中的关键事件。教师要能够在随机的场景中意识到观察的价值,首先要有想了解幼儿的欲望,还要能够对幼儿学习与发展整体地把握。《指南》正是这样一个帮助我们全面的观察、了解幼儿的指引。
以上就是【2021下半年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有目的地观察幼儿】的相关介绍,如果要了解更多热门资讯,欢迎关注吉林华图教育。
贴心微信客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