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0 10:00:13 吉林公务员考试网 jl.huatu.com 文章来源:靖宇华图
关注【吉林华图】公众号获取更多考试资讯
点击关注
事业单位面试备考:古代的选官制度
夏商周时期的选官制度为世卿世禄制。所谓的卿是古代高级官吏的称呼。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禄指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世袭卿位和禄田的制度在古代曾十分盛行。
到春秋战国时,统治阶层改革旧有制度,更为了富国强兵,破格任用一些地位低下而才干出众的人。战国时期出现军功爵制度,世卿世禄制的废除是商鞅变法的时候。《史记》记载,秦国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即依军功大小定贵族身分之高低。该规定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因而,招致了他们的怨恨。秦朝的选官制度采用的是军功爵制。
汉朝采用的是察举征召制。所谓察举,就是由州,郡等地方官,在自己管辖区内进行考察,发现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以“孝廉”“茂才异等”“贤良方正”等名目,推荐给中央政府,经过一定的考核,任以相应的官职;所谓征辟,是由皇帝或地方长官直接进行征聘。察举和征辟,对于原先实行的世禄世卿制来讲,是一大进步。但是这一制度又带有举士和举官不分,选举和考课不分,选举与教育分离,没有选官的专职官员,先选后考等特点,给各级官吏在察举和征辟中徇私舞弊留下很多缝隙,所以到了东汉末年,竟然出现了“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怪现象。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期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设置中正:这是九品中正制的关键环节。所谓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中正官又有大小之分,州设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数郡人物之品评,各郡则另设小中正官。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的家世以及品行,并据此定品。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也就是个人品德,家世只作参考。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于是就行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为改变这个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明经、进士两科成为唐代常考的主要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自荐求官。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宋朝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其次,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第三,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并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一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在科举制度中,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的考试统称童试,即科举时代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县试在各县进行,由知县主持。通过后进行由府的官员主持的府试。通过县、府试的便可以称为童生,参加由皇帝派遣到各地的学政或学道主持的院试。而科举的三级考试指的是乡试、会试、殿试。
县试/府试 | 童生 | 优秀者选送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 | |
院试 | 秀才/生员 | ||
乡试 | 举人 | 解元 | 又称秋闱 |
会试 | 贡士 | 会元 | 三年一次 |
殿试 | 进士 | 状元 | 又称廷试 |
【真题】科举考试的殿试始于,( )
A. 唐太宗B. 唐高宗C. 武则天D. 唐玄宗
【答案】C
【解析】考点中国古代史。殿试,为宋(金)、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又称:“御试”、廷试”、“廷对”,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从唐朝武则天时期起创立的。
更多资讯请咨询 靖宇华图 电话+微信:18843952981
以上就是【事业单位面试备考:古代的选官制度】的相关介绍,如果要了解更多热门资讯,欢迎关注吉林华图教育。
贴心微信客服
上一篇:事业单位考试备考:正当防卫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