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分校

您当前位置:公务员考试网 > 吉林人事考试网 > 吉林华图各分部备考文章专栏 > 敦化华图 >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31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31

2021-06-05 15:52:09 吉林公务员考试网 jl.huatu.com 文章来源:敦化华图教育

关注【吉林华图】公众号获取更多考试资讯
点击关注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31

  教育目的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社会形态、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教育目的。每个时期的教育目的都具有这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反映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面貌。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开始了历史性转变,被赋予了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和要求,反映社会主义性质和需要的教育目的,对社会主义人才培养及教育发展发挥着根本的指导作用。

  一、新中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我国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对教育的不断探索,党和国家根据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依据马克思主义有关教育理论,曾多次规定过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其具体表述如下:

  1949年12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全国教育工作的总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种新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其方法是理论与实际一致,其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表述比较明确的教育方针,这个方针后来被称为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方针。

  1957年,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开始了以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经济为重点的大规模建设时期,根据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新要求,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这个教育方针,反映了社会主义发展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它在当时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起了非常有力的指导作用,对以后教育目的的影响很大。

  1953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了实现这个方针,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在这个指示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

  1978年,我国的教育目的在人大通过的宪法中被表述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在同年五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又红又专的人才,坚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中国在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为“九十年代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明确指出:“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1986年,六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在这里,首次把提高全民族素质纳入教育目的。

  199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把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明确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努力使教育质量在90年代上一个新台阶。”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9年6月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教育目的表述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1年6月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深刻地总结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积极成果,再三强调“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明确了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有为创新人才”。党的十六大对教育方针注入了新的内涵,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7年10月,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表述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十七大关于教育方针的论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思考学校的发展和改革。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明确指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对于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我国教育方针、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出:虽然由于各个时期的形势和任务不同,教育目的的具体内容有所调整,但其精神实质却是一致的,即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提出与确立,对于规范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对各级各类社会主义事业人才的培养,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一)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我国教育目的所反映出来的这一基本精神,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既源于社会需要也受社会制约。因此,教育无不带有各个时代社会的特点和要求,无不体现一定的社会性质。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它不同于以往历史上任何社会的教育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服务的。维护社会主义利益,为社会主义服务,一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建国以来,无论我国社会怎样发展变化,无论我国发展的各个时期工作重点有什么不同,我国教育目的所确定的社会主义性质却始终没有变。正是我国教育目的所具有的对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的规定性,才在根本上保证了我国教育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指引着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全面的发展进步培养造就各方面的人才。

  领取免费资料请拨打:0433-8916776

网课学习—— 华图优品

面授课程—— 助你上岸

招考公告—— 招考资讯

图书推荐—— 图书教材

以上就是【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31】的相关介绍,如果要了解更多热门资讯,欢迎关注吉林华图教育

上一篇: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30

下一篇:没有了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2021年省考面试课程
吉林华图:jilinht
想考上公务员的人都关注了我们!
立即关注

10w+
阅读量
150w+
粉丝
2w+
点赞数

联系我们
京ICP备11028696号-11 京ICP证1301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1470号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