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5 15:51:17 吉林公务员考试网 jl.huatu.com 文章来源:敦化华图教育
关注【吉林华图】公众号获取更多考试资讯
点击关注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30
人类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它的意识性和目的性,这是人类活动与动物活动的本质区别所在。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样具有明确的意识性和目的性。教育目的即培养人的总目标,关系到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和使其具有什么样的素质的问题。这是教育理论最具根本性的问题,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教育目的不仅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的始终。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功能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的概念与教育的概念一样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国家和社会的教育机构、学生的家长和亲友、学校的教师等,都对新一代寄予这样或那样的期望,这些期望都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教育目的。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对所造就的人的规格和质量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即人们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自身发展需要,以观念或理念形式体现出来的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关于受教育者素质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
可见,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活动的一种预期要求、设想或规定,是通过教育活动去达到的价值追求;教育目的关注的是受教育者个体的总体发展规格,是对个人发展的综合素质要求,同时也以对受教育个体素质的理解与把握为前提;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体现了社会发展对受教育者的基本要求;在形式上,教育目的表现为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或教育理念,影响和指引人们的教育实践。
各级各类学校无论具体培养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因此,教育目的对所有的学校都具有指导意义。不管学生有多大个别差异,如体质强弱不同,成绩高低不齐。兴趣爱好不一,学校都必须努力使他们的发展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
教育目的对教育方向的明确、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质量的评估等都有决定性的意义。教育目的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发挥以下功能实现的。
1.导向功能。教育目的为教育对象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教育目的无论是对受教育者,还是对教育者都具有目标导向功能。诸如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过程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都必须按照教育目的去进行。如果教育工作偏离了教育目的,就达不到预定的教育结果。
2.选择功能。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可供学生学习的知识经验繁多复杂,需要培养的技能技巧多种多样,需要发展的智力能力方方面面。有了教育目的,就为教育内容的选择确定了基本范围,保证了教育能够科学地对人类丰富的文化作出有价值的取舍。同时,教育目的也为选择相应的教育途径、方法和形式提供了依据。
3.激励功能。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未来发展结果的一种预想,具有理想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它具有激励教育行为的作用。它不仅激励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的,也激励受教育者自觉地、积极地参与教育活动。在教育活动中,只有当受教育者意识到教育目的对自身未来成长的要求或意义时,才能把它作为努力方向,不断地按照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和提高自己。
4.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既为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又为检查和评价教育活动的质量提供了衡量尺度和根本标准。无论是过程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根本依据,同时,教育目的也只有具体体现在学校教育的各个评价体系之中,才能切实发挥其导向和调控功能。
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所谓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由于社会生活是复杂的,教育功能是多方面的,同时还由于人们处于不同的经济地位,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实践经验、认识水平、政治倾向、社会理想和不同的利益需要、不同的价值观念,因此,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价值选择,历来有不同的见解和主张。
(一)“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以人为本,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促进人的完善是教育的最终目的。由于这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有时也称之为人文主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这种观点曾在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叶广泛盛行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康德、美国的马斯洛、法国的萨特等。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的哲学基础是人性不变的哲学观,认为人性是美好的,而且是永恒不变的,因而教育目的也是永恒不变的,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就是培养人性,永恒不变的人性在于人的理性,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培养和发展人的理性。这一流派认为,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教育首先是为个人发展服务,其次才是为社会发展服务。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具有如下特点:
1.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
2.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
3.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的需要来规定教育目的。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主要反映在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之中。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把人视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它在历史发展中的每一变化,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变革性,或面对社会,或面对教育自身。从古希腊至今,“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经历了兴盛、衰落、复兴等发展历程。古希腊时期的教育可以看做是人本主义教育的早期形式,曾占据统治地位达两千年之久。从19世纪开始,由于受到来自科学主义、实用主义和社会本位主义教育的冲击,一直呈现衰落的趋势。在20世纪,人本主义教育观虽然没有能够成为主导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但仍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科学的功能日益扩大,科学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科技的力量越强大,人类面临的道德问题越尖锐,人们逐渐认识到加强教育的人文性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人本主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20世纪,永恒主义、新托马斯主义、存在主义和自由主义等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流派的出现可以看做是现代新人文主义的振兴。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不乏进步意义,特别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它高扬人的个性解放的旗帜,对于打破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对人的束缚,促进人的解放和理性回归,提升人的价值和地位等方面,起到重大的历史奠基作用,直到今天,也不失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在变革社会和教育的探讨过程中,不免带有历史唯心主义色彩和过激的观念意识。离开社会来思考人的发展,在提出教育目的的时候,无视人发展的社会要求和社会需要,甚至把满足人的需要和满足社会需要对立起来,把教育的个人目的和社会目的看成是不可调和的,这种倾向极易在现实中导致个性、自由和个人主义的绝对化。
因此,“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在社会发展中带有明显的片面性。
(二)“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以社会为本,认为教育目的和教育活动是由社会需要所决定的,突出教育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对人的意义,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并为国家服务,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在理论上作系统阐述的是19世纪的“社会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孔德和涂尔干等人。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主张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的需要,个人没有价值,不能作为教育的目的。因此,要倡导民族主义,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该观点强调社会需要,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观,即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把为国家服务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涂尔干曾形象地说:“如果社会与其周围的社会处于交战状态,它就会致力于按照一个强有力的民族模式来培养人;如果国际竞争具有更加温和的表达方式,社会就会致力于培养更加全面和仁慈的人。”曾任日本教育大臣的森有礼就宣称:诸学校要自始至终地牢记,学校的目的不是为了学生,而是为了国家。因此,推行国家至上的教育,极端的表现形式是两次世界大战和许多局部战争。由于“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是大工业生产和科学主义盛行的产物,因而它十分重视科学教育。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l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后,美国对本国的教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大力发展“新三艺”(数学、外语、自然科学)课程,这种课程改革的方向,很快影响了世界。这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加强以科学教育为核心的课程改革实践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事实上,人的存在和发展是无法脱离一定社会的。离开社会,人也就无法获得其发展的社会条件。人获得发展的社会条件客观上是需要每个人遵守并维护社会要求来实现的。从这一意义上说,“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具有不可否认的意义。但它过分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唯一化,甚至认为“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这种极端的主张,完全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极易导致教育对人的培养只见社会不见人,单纯把人当做社会工具,而不是把人作为社会主体来培养,造成对人本性发展的严重束缚和压抑。这种情况在集权式国家的历史发展中已屡见不鲜。
领取免费资料请拨打:0433-8916776
以上就是【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30】的相关介绍,如果要了解更多热门资讯,欢迎关注吉林华图教育。
贴心微信客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