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7 16:52:06 事业单位考试网 jl.huatu.com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2020年吉林省事业单位笔试备考:《佛教简析》公基
佛教简析
佛教诞生距今已经超过2500年,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与开悟,佛教信徒修习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的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痛苦得到最后的解脱。
一、创始人释迦牟尼和“四谛”
与孔子同一时代出生的悉达多生活在距今2500多年前的印度,他本是释迦族人,从小生活在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身为王族自己,家境十分优越富足。悠闲奢靡的生活并没有给悉达多带来精神上的慰藉,反而让他感到十分空虚。沿袭至今的印度婆罗门教义将人们按照种姓划分为四等:第一等是婆罗门,掌握神权;第二等是刹帝利,属于王族和军事贵族级别;第三等是吠舍,农民和手工业者的范畴;第四等是首陀罗,包括雇佣劳动者和奴隶等。悉达多眼见此景深感厌烦,开始了极力反对种姓至上的制度,开始推行“四姓平等”的主张。在经历了奄奄待毙的老人和贫苦修行者的劝说后感悟到老、病、死为人生不可避免的痛苦和修行的益处便励志出家修道,于是放弃了王权和优越的生活开始遍访名师、介乎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民,慢慢形成了一套新的宗教哲学观点,在菩提树下静思而最终得道。80岁往生后,骨灰被许多国王抢分,尊称为“舍利”,其本人被尊奉为佛祖。
佛教的基本教义就是“四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传说这“四谛”是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所悟出的道理。所谓“苦谛”是指人间一切皆苦,无论如何都不能拜托生老病死的困境。“集谛”是指人的欲望是造成人生苦恼的原因,因为人有七情六欲而不得已在无尽的追求中迷失。“灭谛”是结束苦恼的方法,所谓“灭”其实就是“死”的近义词,最后达到“灭”的境地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归宿。而这个“灭”并不是随随便便的死,而是要符合佛教的规定才能真正修成正果,这就是“道谛”。
二、佛教描绘的世界和等级
世界上每一种宗教,都要向教众描绘一个美好的世界状态,在佛教的教义中,世界是由“净土——世俗世界——地狱”三大部分所组成,处于世俗世界的人们需要经过不断的修行才能达到净土,称为佛陀得到永世的安定。净土也叫做“净刹”,是佛陀居住的地方,大乘佛教认为佛有无数,净土也有无数,这就是西天世界所谓的“极乐世界”。
在佛教的世界之中有着非常严格的等级限制,最高等级的是佛陀,也称为浮屠,只有达到“三悟”才能成佛,这“三悟”分别是自己的觉悟、使别人觉悟、觉悟佛理,就连“大发慈悲”的菩萨也缺少最后一“悟”,据说在释迦牟尼没有成佛的时候就以“菩萨”作为称号。
三、三武灭佛
自从西汉末年佛教传入华夏大地,新鲜的宗教思想迅速在境内蔓延,收纳了大量的信众,但与此同时佛教的兴盛也触犯了统治阶级,特别是贵族阶级的根本利益,因为佛寺占有土地而不耕作,所以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三次规模极大的反对佛教传播的活动,因为三次活动时期的皇帝的年号中都有“武”字,所以被史书上称为“三武灭佛”,他们分别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和唐武宗灭佛,其中第三次在845年发动的灭佛活动共毁掉了5万座佛祠、解放了15万奴婢、强迫多达26万佛教徒还俗。
【例1】佛教传入我国后,出动了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曾经在我国历史上爆发了三次大规模的反对佛教的活动,史称“三武灭佛”,所谓“三武”分别是:
A.太武帝B.汉武帝
C.周武帝D.唐武宗
【答案】ACD
【解析】“三武灭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这些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个武字。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宗灭佛”。因此本题选项为ACD。
贴心微信客服
贴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