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分校

您当前位置:吉林人事考试网 > 吉林事业单位考试 > 备考资料 > 2022吉林省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对立统一规律

2022吉林省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对立统一规律

2022-05-18 14:33:19 事业单位考试网 jl.huatu.com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吉林华图:在线课程推荐

2022吉林省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对立统一规律

  联系与发展的三大规律

  联系与发展一系列基本环节的展开,包含并体现为一系列基本规律。唯物辩证法揭示并阐释联系与发展的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对立统一规律就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列宁说:“就本来意义来说,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因而,对立统一

  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水岭,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矛盾分析法是认识的根本方法。

  把握对立统一规律,需要正确理解矛盾,以及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同一性

  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性质。又被称为矛盾的统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有两层含义:

  ①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

  矛盾的每一方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一方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和条件,而且矛盾双方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相互依存,才能作为矛盾的统一体而存在。

  ②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转化。

  矛盾的转化是向自己对立面包括对立地位的转化。这种包含着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趋势,最明显、最深刻地表现了矛盾的同一性。

  斗争性

  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对立是同一中的对立。二者不能相互脱离而存在。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发展是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作用的结果。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

  要把握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作用构成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还要理解矛盾系统中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作用及其关系。

  ①含义

  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同一与斗争是内部矛盾,即事物发展的内因。事物之间的同一与斗争是外部矛盾,即事物发展的外因。

  ②辩证关系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规定着事物的本质和发展方向。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影响事物的状况和发展过程。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

  ①处处有矛盾,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②时时有矛盾,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始终。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是事物的普遍本质,矛盾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人类社会和思维中,人的思维中的矛盾是客观世界矛盾反映,运动本身就是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

  矛盾的特殊性

  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是世界上事物之所以有差别的根据。

  矛盾特殊性有三种表现形式:

  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自有各自的特点。

  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点,显示出阶段性的特殊性。

  ③每一个事物中的矛盾及其不同方面的地位都具有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②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方法论

  ①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把握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矛盾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以此促进事物发展。

  ②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一刀切。

  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矛盾的不平衡性其实是矛盾的特殊性的第③个表现形式。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二者的辩证关系:

  ①主要矛盾决定和制约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也影响和反作用于主要矛盾。

  ②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次要方面是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二者的辩证关系:

  ①主要方面支配和决定次要方面,次要方面也影响和反作用于主要方面;

  ②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两点论和重点论

  正确把握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就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①两点论

  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视次要方面,

  反对只顾一方,忽视另一方的形而上学一点论。

  ②重点论

  必须分清主次,着重抓住主要矛盾,考虑矛盾的主要方面,反对不分主次的形而上学均衡论。

  ③辩证关系

  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坚持两点论中的重点论,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

  (二)量变质变的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从量变到质变。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基本状态或形式。

  质、量、度

  ①质:事物成为它自身而区别于其他事物内在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某物若丧失了自己固有的质的规定性,它就不再是原来的某物而变为他物。

  ②量: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

  ③度: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或数量界限。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这个范畴中。在度的范围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超越度的范围,事物的质就会发生变化。

  量变、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量变

  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事物在原有性质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所发生的变化,呈现连续性、渐进性的状态。

  质变

  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呈现间断性、飞跃性的状态。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辩证关系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变的特征。

  ③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和新的质变,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以至无穷。

  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

  方法论

  积极做好量的积累,创造条件,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转化。

  防微杜渐。

  坚持适度原则,即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划清界限,防止过犹不及。

  【习题精练】

  1.(单选题)唯物辩证法认为,()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A.运动和静止B.形式和内容

  C.量变和质变D.整体和部分

  2.(单选题)以下成语均包含量变与质变关系的一组是()

  磨杵成针和愚公移山

  田忌赛马和因势利导

  量力而行和庖丁解牛

  防微杜渐和竭泽而渔

  3.(单选题)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要坚持从娃娃抓起,注重落细落小落实、日常经常平常,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以上内容强调的是()

  A.尊重客观规律B.注重量的积累

  C.抓主要矛盾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肯定、否定

  肯定: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的方面。

  否定:事物中促使它灭亡的方面,即促使它转化为其他事物的方面。

  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自身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辩证的否定实质是“扬弃”。“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保留它的积极因素。

  辩证的否定观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

  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的完整过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的实质是对立面的统一,体现了事物自己运动的深刻内容,包括两次否定:即对肯定的否定、对否定的否定,三个阶段:即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

  从事物发展过程看,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便形成一个发展周期;从内容上看,这是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表现形态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即曲折前进的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①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

  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论

  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

  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正确对待前进和曲折。

网课学习—— 华图优品

面授课程—— 助你上岸

招考公告—— 招考资讯

图书推荐—— 图书教材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2023年吉林事业单位笔试课程
吉林省事考资讯中心:jlhtsydw
最新考试资讯,权威备考资料
立即关注

10w+
阅读量
150w+
粉丝
2w+
点赞数

联系我们
京ICP备11028696号-11 京ICP证1301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1470号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