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9 13:27:42 吉林公务员考试网 jl.huatu.com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2022年省考巧借举例论证寻找文段主旨__梅河口华图
主旨概括题作为阅读理解的基础类题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并且从考查题量上来说,主旨概括类题目也占据了整个言语理解部分的半壁江山,相信大家已经接触过很多关于这类题目的解题技巧,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如何利用“举例论证”去寻找文段的主旨。
举例论证,是议论性文段常用的一种论证手段,是指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这里所说的中心论点我们就可以将其理解为我们要找的“主旨”,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在文段中找到举例论证的部分,那么位于这部分内容前后,作者举例去证明的观点即为“主旨”。当然,这类题目从难易程度上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青铜类。
这类题目往往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在例子之前,通常会出现“比如”、“例如”“就像”等标志词引导,我们可以通过标志词确定哪部分属于“举例论证”,进而找到文段的主旨。
【例1】公元1616年,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同年逝世。二人都可算作16、17世纪之交的伟大剧作家。二人都爱写剧本,不过写法却不大一样。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故事临近结尾,一双恋人殉情身亡,惨烈的悲剧以双方家族的和解收尾。和解的意愿的确美妙,只可惜,莎翁用于和解的笔墨太过不经意,仿佛仅仅为了“和解”的概念草草应付收场。《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因梦中的相遇而思,而哀,而死,又因此而还生,而圆满。汤显祖将笔墨挥洒于爱而不耗损于恨,推敲于柔美而不沉醉于暴力,他笔下的爱,期待、给予、容纳、无嗔。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总结中外古典戏曲的共同点
B.分析《牡丹亭》独特的写作手法
C.比较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艺术风格
D.阐述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伟大之处
【答案】C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先介绍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相同之处,接着以“但”转折指出二人在剧本写法上的不同,随后又以二人的作品为例对二人在剧本写法上的不同进行具体论证。
第二步,文段重点在“但”之后,重点论述二人在剧本写法上的不同。
第三步,对比选项。C项“比较……艺术风格”对应文段重点“写法不同”。
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A项表述与文意不符。文段重点比较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在剧本写法上的不同”,而非阐述二人的“伟大之处”。
B项表述是例子部分的内容,非文段重点。
D项中“中外古典戏曲”主体范围太宽泛,文段只提到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并未涉及其他,且文段着重论述“不同点”,而非“共同点”。
二、王者类。
这类题目,往往难度稍大,虽然文段的整体行文脉络为,“提出观点——举例论证”,但是这类题目中,举例部分往往会省略“比如”等引导词,给大家分析文段增加难度,很多同学误将例子看成是重点内容,结果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例2】英国人类学家特纳认为,正常的“社会结构”是一种有阶层、地位、贫富差别的体制,“反结构”是没有等级之分、贫富之别、男女之别的时空,具有消除不满和发泄情绪的功能,很多重要节庆仪式就是属于“反结构”。中国古代元宵节是全民的狂欢节。在节日期间,人人尽兴而乐,可以缓解平时身体上的疲劳和精神上的压力,节日期间的一些反常行为,有利于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紧张,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节日期间,不分地位高低,不分富贵贫贱,不分年龄大小,君民同乐,有利于促进不同阶层的和谐,保障社会稳定。
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是:
A.中国古代的元宵节是“反结构”的社会产物
B.中国古代的元宵节具有消除社会不满的功能
C.“反结构”的节庆仪式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
D.应大力发展传统文化中“反结构”的节庆仪式
【答案】B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先介绍了正常的“社会结构”的特点,然后介绍了与之相反的“反结构”的特点。接着以中国元宵节为例,阐述“反结构”节日仪式的优点和意义,即有利于不同阶层的和谐和社会稳定。文段的重点为文段的后半部分,侧重“反结构”的节庆仪式的积极作用。
第二步,对比选项。C项是对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A项和B项:“中国古代的元宵节”为举例论证的内容,偏离重点。D项:“应大力发展……”为无中生有,文段仅是客观介绍“反结构”节庆仪式的积极作用,并没有号召应该大力发展。
通过上面的内容,相信大家一定对“举例论证”有了新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后面的做题过程中,不管例子前是否出现引导词,都能够“慧眼识珠”,识别出哪些是举例,找准文段主旨,选对正确答案。
以上就是【2022年省考巧借举例论证寻找文段主旨__梅河口华图】的相关介绍,如果要了解更多热门资讯,欢迎关注吉林华图教育。
贴心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