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8 11:21:31 吉林公务员考试网 jl.huatu.com 文章来源:白山华图
2022吉林白山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政治知识:政治经济学重点之资本
资本流通形式和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
1.资本流通公式及其与商品流通公式的区别。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但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货币本身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其流通形式是:商品(W)—货币(G)—商品(W)。而最初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的流通形式是:货币(G)—商品(W)—更多的货币(G′)。这时,开始预付的货币 G 已不是普通的货币,而已转化为资本,成为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商品流通公式(W—G—W)和资本流通公式(G—W—G′)的区别在于:(1)买和卖的顺序不同。(2)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3)流通中充当媒介的东西不同。(4)流通的内容和目的不同。商品流通的内容是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流通的目的是取得特定的商品以满足商品生产者的需要。而资本流通的实际内容是流通终点的货币在数量上要大于流通起点的货币,流通的目的是为了价值增殖。
G—W—G′这个公式,对一切形式的资本(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都适用,体现了资本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价值增殖。所以称之为资本的总公式。
资本总公式
(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的总公式 G—W—G′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增殖,从形式上看,是和价值规律的要求相矛盾的。这是因为,G—W(即资本家用货币资本购买生产要素)和 W—G′(出售产品)两个阶段都是流通过程,按照价值规律,流通过程只发生价值形态的变化,不发生价值增殖,但是从公式上看,资本却发生了而且必然发生价值增殖,这就是个矛盾。
(2)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是要在遵循价值规律的基础上说明价值增殖是如何发生的。价值增殖,即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但是,离开流通领域,商品生产者只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所以,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这句话的含义是:剩余价值只能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但又要以流通领域为条件。
根据这个条件,资本要发生价值增殖,资本家必须在 G—W 阶段购买到这样一种特殊商品,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而且能创造比这种特殊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雇佣劳动制度。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在当今世界格局中,存在着以发达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庞大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发达资本主义处在科技发展、经济相对稳定繁荣的时期,它们在世界上拥有明显的科技、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优势,主要资本主义的经济联系与合作空前增强,以跨国公司、跨国财团为代表的国际垄断资本势力不断扩大,大批发展中不同程度地依赖于西方和国际垄断资本。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虽然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限光明的前景,但在当今世界格局下,社会主义仍属于科技、经济实力较弱的发展中,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期。这种世界格局发生根本变化是必然的,但也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的,这也决定了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须通过劳动过程把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品的使用价值生产出来,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
(1)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劳动过程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相结合生产产品的过程。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属于资本家。第二,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2)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又是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对于这个问题,必须运用劳动二重性学说来分析。在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作为具体劳动,在生产出一定的使用价值的同时,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另一方面,工人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又凝结成新价值,形成商品价值的另一组成部分。马克思指出:“在同一时间内,劳动就一种属性来说必然创造价值,就另一种属性来说,必然保存和转移价值”。①价值形成过程。如果工人的劳动形成的新价值恰好等于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值,资本家得不到剩余价值,那就仅仅是价值形成过程。因此,价值形成过程既是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又是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料的旧价值的转移过程。②价值增殖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只要资本家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价值形成过程就成为价值增殖过程,就生产出剩余价值。所谓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③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当资本家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工人为资本家生产出剩余价值时,工人的整个劳动时间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即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即剩余劳动时间。(区别: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
2.剩余价值的本质和来源。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所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剩余价值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剩余价值用m表示。
3.资本的本质。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是和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联系在一起的。①固定资本更新是经济危机走出萧条、走向复苏的物质基础。当处于萧条阶段时,那些熬过了危机阶段、力图早日走出萧条状况的资本家,往往通过更新固定资本,投资于新的更高效率的机器设备,来求生存求发展。这样,在萧条时期,特别是其中后期,就会在全社会范围内出现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②固定资本更新是经济发展实现高涨,导致危机的物质基础。这种集中更新固定资本,发展生产的行为,又为下一次的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埋下了伏笔。所以说,大规模固定资本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的周期性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每隔若干年就爆发一次,周期性出现,这就是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使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也具有周期性质。从一次危机爆发到下一次危机爆发所经历的时期,就是一个再生产周期。一般而论,典型的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几个阶段。危机阶段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
资本主义国有制经济的性质和作用
资本主义国有制经济的性质。国有经济的性质由的性质决定。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国有制经济仍然是资本主义所有制。所谓国有制,实际上是全体资本家,特别是垄断资本家的共同所有制。因为从实质上看,它是由资产阶级占有,归资产阶级支配,并为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国有企业的工人仍然是为资产阶级创造剩余价值的雇佣劳动者。
国有经济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双重作用。一方面,资产阶级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为干预和调节经济运行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有利于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垄断资本利润的增加;另一方面,加重了财政负担,本身又官僚主义严重,效率低下。正是资本主义国有经济的这种二重性,资产阶级有时不得不运用国有化来缓和一下资本主义的矛盾,而一有适当的机会,又要实行非国有化。20世纪80年代主要发达资本主义都出现了非国有化浪潮。
资本主义适应社会化生产需要,为社会资本再生产创造条件,加强垄断资本统治,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利润,这就是资本主义国有化和非国有化互相交替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国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国有制经济是资产阶级国家直接掌握和运用的资本。它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它为资产阶级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运行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在当代,国有经济成分已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
资本主义国有经济产生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国家采取国有化政策,通过高价收买或其他补偿办法,把某些私人企业收归国有。二战后初期,西欧曾掀起过“国有化”热潮,把那些技术落后、经营不善、濒临破产的企业收归国有。二是通过国家的财政拨款,直接投资兴建新企业。这类企业一般都是投资量大、资本周转慢、回收期长、赢利少、风险大,甚至亏损的企业,私人不愿意在这些企业投资。但这些企业又是社会再生产必不可缺少的。因此只能由国家兴办。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1.劳动力和劳动的科学区分。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是劳动能力的支出和耗费。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在市场上出卖给资本家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这是因为:第一,劳动要当作商品出卖,在出卖之前必须已独立存在,但在市场上发生买卖关系时,工人的劳动并不存在,工人不能够出卖并不存在的东西。第二,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和价值的内在尺度,但它本身没有价值。如果说劳动是商品有价值,这是毫无内容的同义语反复。第三,如果说劳动是商品,就会否定价值规律,或者否定剩余价值规律。科学地区分劳动力和劳动的含义,就能够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2.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1)资本主义工资及其本质。资本家在劳动力市场上购买的是工人的劳动力,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但在资本主义经济的现象方面,工资却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因此,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其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的价值一旦采取工资形式就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似乎工人的全部劳动都是有酬的。
(2)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即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3)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名义工资是指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到的货币工资。实际工资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所能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在二者的变动中,只有实际工资才反映工人真实收入的状况。
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
资本主义发展经历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顶点,逐渐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是自由竞争、自由放任、自由调节。到19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分为垄断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二战后,垄断资本主义获得了广泛的发展,已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最重要的新特征。垄断资本主义在主要资本主义的经济中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
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及其形式
(1)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任何地租都是以土地所有权的存在为前提,都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资本主义地租是资本主义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取得的一种收入,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它是剩余价值的又一转化形式。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是农业资本家由于租种土地而缴纳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它体现着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关系。
(2)资本主义地租的形式。资本主义地租根据它产生的条件和原因的不同区分为级差地租和地租两种基本形式。
资本周转
资本周转的含义:资本周转是指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马克思指出:“资本的循环,不是当作孤立的行为,而是当作周期性的过程时,叫做资本的周转。”考察资本周转,主要是分析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主要受资本周转时间和生产资本构成两个因素的影响。
资本周转时间。资本周转时间是指产业资本的一个循环周期的时间,是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生产时间是资本处于生产领域的时间,它包括劳动时间、劳动对象受自然力作用的时间、生产资料储备时间以及正常的停工时间。流通时间是资本处在流通领域的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
资本周转次数。资本周转速度用资本周转次数表示。资本周转次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资本价值周转的次数。资本周转次数(n)=一年(U)/资本周转一次需要的时间(一般以月份为单位,用u表示)。
可见,资本的周转速度和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或反相关;与周转次数成正比,或正相关。
资本有机构成
在资本积累过程中,伴随着技术不断进步,资本的构成也在发生变化。
1.资本的技术构成。从物质形式上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两者的比例取决于生产的技术水平。这种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是从物质形态对资本构成的划分。
2.资本的价值构成。从价值形式上,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这一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叫资本的价值构成。
3.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之间有着内在联系。一般情况下,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反映资本的技术构成。马克思把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有机构成。通常用 C∶V 表示(区别: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在资本积累过程中,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和生产技术不断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
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保证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第一,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在空间上同时并存,简称并存性。第二,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在时间上连续继起,简称继起性。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的空间上的并存性和时间上的继起性是相互联系和互为条件的。继起性是由并存性决定的,没有并存性也就没有继起性,同样,并存性是继起性的结果,如果继起性受到阻碍,并存性也就成为不可能。
资本积累
1.生产和再生产。人类要生存,物质资料的生产就不能中断,生产过程必须连续不断地反复进行。所以,生产过程实际上就是再生产过程。任何社会的再生产的实质都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实质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区别: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和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实质)
社会再生产按照它的规模来划分,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再生产也有两种类型,即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可以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①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即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
②不仅可变资本,而且全部预付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
③工人的个人消费从属于资本家,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资本家不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其中的一部分当作追加的资本使用,使生产在规模扩大的基础上进行。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的方式来看,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外延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扩大生产场所,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扩大生产规模。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也就是通过生产资料质量的改善,技术的进步,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扩大生产规模。
分析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可以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实质:在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条件下,资本家的全部预付资本经过几个再生产过程后才会变为剩余价值的替代物,而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从一开始就全部是资本化了的剩余价值。
2.资本积累及其实质。(1)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而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2)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原因。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是出于两种原因:①对剩余价值的无止境的追求是其内在动力;②资本主义的竞争是外在的强制力量。
(3)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积累不仅是剥削工人的结果,反过来又成为扩大对工人剥削的手段。资本家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是由剩余价值转化来的,当资本家用追加的可变资本购买劳动力时,从形式上看,是按照等价交换规律进行的。但从实际内容看,工人不仅要把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再生产出来,而且还要生产出剩余价值来。所以,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4)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影响资本积累因素是:①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剥削程度越高,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量越多,资本积累数量也就越多。②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剩余价值量会相应增加,资本积累数量也就越多。③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所用资本是指在生产中发挥作用的全部劳动资料的价值;所费资本则是指每次生产过程中耗费掉并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劳动资料的价值。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部分,在产品生产中也发挥了作用但其价值并没有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其使用如同阳光、空气等自然力一样是无偿的。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部分越大,生产产品的资本耗费越少,资本家获取的剩余价值越多,从而有利于资本积累(区别: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与资本积累的关系)。④预付资本的大小。预付资本量越多,生产规模也就越大,资本积累数量也就越多。
以上就是【2022吉林白山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政治知识:政治经济学重点之资本】的相关介绍,如果要了解更多热门资讯,欢迎关注吉林华图教育。
贴心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