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0 09:26:37 吉林公务员考试网 jl.huatu.com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公务员行测备考之巧用观点把握言语文段中的重点内容
小伙伴们在做言语的时候是否经常发现“有人说”“ xxx 认为”呢 ? 其实,在咱们自己写作的时候,是不是也经常会觉得某个人说的话特别有道理 , 就会“毫不客气”地引用在自己的文章当中呢 ? 这在咱们言语题当中就可以称之为援引观点啦 , 今天就来给大家说一说如何巧用援引观点来把握言语文段中的重点内容 。
所谓援引观点,出现在文段当中一般都是为了论证作者自己的观点 。援引观点的形式也比较多样 ,具体来看 :
第一种为正面援引 , 通常都是运用名人名言 、 名言警句等加强作者的观点 。 比如说“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所以我们中华儿女要从书中汲取智慧来振兴中华 。 ”那我们也会发现 , 正面援引作者的观点和援引观点是保持一致的 , 重点还是在作者观点 。
第二种为反面援引 , 通常不会指名道姓 , 都是“有人认为”“一家之言” , 其后往往会出现转折关联词来表达对援引观点的反驳或不赞同 。 比如说“有人认为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 但是我认为婚姻是情感的升华 。 ”也会发现 , 反面援引的观点与作者观点不一致 , 重点也是在作者观点 。 结合一道题目来看看 :
【 例 1】或许是深受农业文明影响的缘故,中国古典艺术始终缠绕着一种对花草植物的敏感。林徽因说:“惜花、解花太东方,亲昵自然,含着人性的细致是东方传统的情绪。”我们都会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但未必所有人都知道,所谓“蒹葭”,就是我们熟悉的芦苇。《诗经》里的世界,其实并不遥远,“参差荇菜”“南有乔木”“桃之夭夭”“彼黍离离”,这先秦时代的民歌,几乎首首离不开植物,一风一雨、一稼一穑,遍布着草木的声息,以至于《诗经》里的植物花卉,也成为一门学问,吸引一代代的学人研究考证。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恰当的是:
A. 中国古典艺术深受农业文明的影响
B. 花草植物是中国古典艺术的重要元素
C. 先秦民歌以花草植物为最主要的描写对象
D. 《诗经》为古代学人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
【 答案 】B
【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句提出观点“中国古典艺术始终缠绕着一种对花草植物的敏感”。后面的部分“林徽因说……”“我们都会背……” 均属于援引观点 , 且为正面援引 , 为了论证首句的观点 。故文段为“总—分”结构,首句为文段的主旨句。
第二步,对比选项。A项提及的“农业文明”,原文是“或许是深受农业文明影响……”,非重点, 且和援引观点不一致 。C项的“先秦民歌”和D项的《诗经》等内容均属于 援引观点部分 ,非重点。B项是对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符合文段意图。
因此,选择B选项。
【 巧用技巧 】 可借助援引观点来理解作者观点 , 即正面援引与作者观点一致 , 反面援引则相反 。
【 例 2】人们往往下意识地认为:感到孤独意味着这个人形单影只。但实际上,人们在独处时未必感到孤独,也可能在人群拥挤时感到孤独。因为孤独来自于人们“拥有的联结”与“渴望的联结”之间的差异,它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人可能被他人围绕,却因为渴望某种联结而不可得,于是感到孤独;而独处则是一种客观状态,是“此时此刻只有我一个人”。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A. 建立联结是避免孤独的重要途径
B. 人类孤独感产生的真正心理机制
C. 孤独感与是否独处没有必然联系
D. 主观感受和客观状态之间的关联
【 答案 】C
【 解析 】文段首句援引观点“人们认为孤独感意味着形单影只”。接下来通过“但实际上”进行转折,提出与之相反的观点, 属于反面援引 , 可推知作者观点与前文援引观点相反 , 即“孤独感不意味这形单影只” , 可直接定位到 C 项 。
通过今天的简单梳理 , 想必小伙伴们对于援 引 观点已经有很深的了解啦 , 今后可以在做题的过程中灵活使用哦 ~
以上就是【公务员行测备考之巧用观点把握言语文段中的重点内容】的相关介绍,如果要了解更多热门资讯,欢迎关注吉林华图教育。
贴心微信客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