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1 14:33:35 吉林公务员考试网 jl.huatu.com 文章来源:吉林华图
吉林华图:公务员考试备考之经济名词
名词 | 含义 |
二八定律 | 又称为帕累托法则、帕累托定律、最省力法则或不平衡原则。80%的收获来自20%的努力;其他80%的力气只带来20%的结果。 |
长尾理论 | 只要产品的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即众多小市场汇聚成可产生与主流相匹敌的市场能量。“长尾理论”被认为是对“二八定律”的彻底叛逆。 |
马太效应 | 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
隧道效应 | 指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初期阶段,收入差距会快速拉大,但整个社会可能对此持相当宽容的态度,因为大部分人预期在不久的将来自身也能从经济发展中获益。 |
搭便车 效应 | 是指个人支付本钱取得的收益被集体中的其他成员免费分享的现象。由于个人支付全部本钱而只享受较少的收益份额,因此集体中的理性个人没有动力去提供公共物品。并且组织规模越大,公共物品越是供货给缺乏。 |
奥卡姆剃须刀定律 | 是指把事情变复杂很简单,把事情变简单很复杂。人们在处置事情时,要把把握事情的主要实质,把握主流,处置最基本的问题。 |
羊群效应 | 也称“从众心理”,指由于对信息不充分的和缺乏了解,投资者很难对市场未来的不确定性作出合理的预期,往往是通过观察周围人群的行为而提取信息,在这种信息的不断传递中,许多人的信息将大致相同且彼此强化,从而产生的从众行为。“羊群效应”是由个人理性行为导致的集体的非理性行为的一种非线性机制。 |
棘轮效应 | 也叫制轮作用,其指人一旦形成某种消费习惯就具有不可逆性,而且很容易向上调整。司马光《训俭示康》:“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
挤出效应 | 是指一个市场里,由于供应、需求有新的变化,导致部分资金从原来的预支中基础,而流入到新的商品中。挤出效应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非常明显。它突出表现在政府支出对减少私人支出,尤其是减少私人投资支出的影响。 |
晕轮效应 | 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 |
外部不经济 | 是指由于消费或者其他人和厂商的产出所引起的一个人或厂商无法补偿的成本。由于企业成本与社会成本的不一致,市场机制调节生产往往忽视外部经济,导致外部不经济,甚至阻碍能为社会带来巨大效益的事业的发展。 |
边际效用 | 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新增效用,即总效用的增量。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
机会成本 | 是经济品的次优使用(或机会)价值,或曰所牺牲掉的可供选择的其他用途的价值。沉没成本又称沉落成本、沉入成本、旁置成本,是指已发生或承诺、无法回收的成本支出,如因失误造成的不可收回的投资。 |
生产要素 | 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是维系国民经济运行及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生产要素通常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经济信息和经济管理(企业家才能)等六种。 |
规模效应 | 又称规模经济,即因规模增大带来的经济效益提高,但是规模过大可能产生信息传递速度慢且造成信息失真、管理官僚化等弊端,反而产生“规模不经济”。规模不经济指随着企业生产规模扩大,而边际效益却渐渐下降,甚至跌破零、成为负值。 |
菲利普斯曲线 | 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
拉弗曲线 | 是指一般情况下,提高税率能增加政府税收收入。但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减少,收入减少,即税基减小,反而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 |
弗伦兹 曲线 | 也译为“劳伦兹曲线”。在一个总体(国家、地区)内,以“最贫穷的人口计算起一直到最富有人口”的人口百分比对应各个人口百分比的收入百分比的点组成的曲线。 人口红利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
博弈论 | 是描述和研究行为者之间策略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一种决策理论。纳什均衡,又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术语。纳什均衡是一种策略组合,使得同一时间内每个参与人的策略是对其他参与人策略的最优反应。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非零和博弈的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 |
转移支付 | 又称无偿支出,它主要是指各级政府之间为解决财政失衡而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转移财政资金的活动,是用以补充公共物品而提供的一种无偿支出,是政府财政资金的单方面的无偿转移,体现的是非市场性的分配关系。 |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 | 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因此,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 |
生产者价格指数(PPI) | 也称产品价格指数。是从生产者方面考虑的物价指数,测量在初级市场上出售的货物的价格变动的一种价格指数,反映与生产者所购买、出售的商品价格的变动情况。生产者价格指数的上涨反映了生产者价格的提高,相应地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增加,生产成本的增加必然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导致CPI的上涨。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是衡量通货膨胀的潜在性指标。 |
存款准备金率 | 金融机构必须将存款的一部分缴存在中央银行,这部分存款叫做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比例则叫做存款准备金率。在存款准备金制度下,金融机构不能将其吸收的存款全部用于发放贷款,必须保留一定的资金即存款准备金,以备客户提款的需要,因此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利于保证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正常支付。 |
汇率 | 亦称“外汇行市或汇价”。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由于世界各国货币的名称不同,币值不一,所以一国货币对其他国家的货币要规定一个兑换率,即汇率。汇率是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调节杠杆。因为一个国家生产的商品都是按本国货币来计算成本的,要拿到国际市场上竞争,其商品成本一定会与汇率相关。汇率的高低也就直接影响该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成本和价格,直接影响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
出口盈余 | 盈余就是利润,在一国对外贸易中,当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称为贸易顺差,这时就出现出口盈余,当进口总额大于出口总额称为贸易逆差,这时就会出现出口赤字。出口盈余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外贸易收支状况的一个重要标志。从一般意义上讲,一国出现出口盈余,反映一个国家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有利地位,表明它在世界市场的商品竞争中处于优势。但从长期趋势看,一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应该保持平衡。 |
恩格尔系数 | 恩格尔系数(%)= 食品支出总额 /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恩格尔定律主要表述的是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一定趋势。揭示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间的相关关系,用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来说明经济发展、收入增加对生活消费的影响程度。因此,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 |
失业率 | 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率(一定时期全部就业人口中有工作意愿而仍未有工作的劳动力数字),旨在衡量闲置中的劳动产能。失业数据的月份变动可适当反映经济发展。大多数资料都经过季节性调整。失业率被视为落后指标。菲利普斯曲线是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
国内生产总值(GDP) |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所谓常住单位,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在价值形态上它等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增加值之和。 |
国民生产总值(GNP) |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指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等)总和价值。本国常住者通过在国外投资或到国外工作所获得的收入(称之为从国外得到的要素收入),应计入本国国民生产总值。即: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
GDP与GNP的区别 | 前者强调的是创造的增加值,它是“生产”的概念,后者则强调的是获得的原始收入,是一个“收入”的概念。一般讲,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二者相差数额不大,但如果某国在国外有大量投资和大批劳工的话,则该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往往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
绿色GDP(GGDP) | 是指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它是对GDP指标的一种调整,是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用等式则表示为:绿色GDP=(传统GDP)-(自然环境部分的虚数)-(人文部分的虚数)。绿色GDP是对GDP的一个补充和完善,是对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改革,是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是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的计算结果。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开展资源环境核算,将涉及到绿色GDP和EDP概念。EDP是指国内生产净值,它与绿色GDP、GDP的关系可这样来表示:EDP<GGDP<GDP。在联合国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中,EDP是核心指标。 |
财政政策 | 主要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其中财政收入政策主要是指由税种和税率所构成的税收政策。财政支出政策主要指财政投资政策、财政补贴政策等;财政投资政策如政府购买和公共工程建设,财政补贴政策如政府的转移支付(转移支付是指政府对某些地区、阶层及人士实行的津贴和补助等)。财政政策可具体分为平衡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三种类型。 财政政策作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其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平衡社会需求总量。第二,合理配置资源。第三,优化经济结构。第四,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 |
货币政策 | 基本目标是稳定币值与发展经济。根据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矛盾的状况,与财政政策相配套,货币政策可具体分为三种类型,即均衡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三个,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率。 |
产业政策 | 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从增加有效供给方面促使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及手段的总和。产业政策由产业布局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等组成。完整的产业政策,包括政策主体、政策目标、政策手段三个构成要素。 |
价格政策 | 是指国家通过对市场总供求的干预来影响价格总水平,以及用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对重要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形成施加影响,以理顺供求关系,保证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和协调的政策与措施的总和。 |
收入分配政策 | 是对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进行调节的政策,是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基本方针和原则。一般有以下几种:(1)以法律形式规定最低工资标准。(2)税收调节。(3)实施工资和物价管制。(4)增加转移支付和其他各种福利措施。 |
宏观调控 | 是指以政府为主体,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运行的调节和控制,以保证国民经济均衡发展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管理形式。宏观调控的实质就是政府调控。宏观调控是政府经济职能的体现。 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主要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主要包括经济杠杆体系和经营性调节手段,经济杠杆体系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汇率、工资等杠杆;法律手段的内容包括经济司法和经济立法两个方面;行政手段是指国家经济管理机构凭借国家政权力量,采取发布命令、指示、规定、条例等形式,按照行政系统、行政层次、行政区划,直接引导和控制社会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 |
市场规则 | 市场规则是指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进行约束和调节的具体规定。市场规则总是与市场制度紧密结合的,通常都是将二者合称为市场制度与规则。 市场制度和市场规则是指以法律、公约、契约形式规定的市场主体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是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保证市场正常运行的各种制度和规则的总和。市场制度和规则旨在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保证市场良好的经济秩序,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制度和规则通过两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方面,通过对市场主体是否有资格参加市场活动做出判断来规范市场运行过程。另一方面,通过确定市场主体的行为准则并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来规范市场运行。 市场制度和规则的内容:具体来说,市场制度和规则主要包括市场进出市场制度和规则、市场竞争市场制度和规则、市场交易市场制度和规则以及市场裁判市场制度和规则等。 市场调节的作用:作为社会化生产条件下实现资源配置的一种手段,市场调节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较快地实现供求平衡,减少资源的浪费; 提高资源的微观配置效率。 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市场调节的作用不是万能的,它具有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主要表现在:自发性;事后性;不能实现社会分配收入的公正性;对于解决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外部不经济是无能为力的;对经营垄断的产品和行业的调节作用有较大局限。 |
宏观经济 | 宏观经济是指整个国民经济或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国民经济的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物价的总水平;劳动就业的总水平与失业率;货币发行的总规模与增长速度;进出口贸易的总规模及其变动等。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主要有: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1)充分就业:是指包含劳动在内的一切生产要素都能以愿意接受的价格,参与生产活动的状态,即消除了周期性失业的情况。(2)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指数相对稳定,不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3)经济增长:是指一定时期内经济的持续均衡增长。(4)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净出口与净资本流出相等而形成的平衡。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生产端入手,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简言之,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根本目的是提高供给质量满足需要,使供给能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主攻方向是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 坚持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工作主线,以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重点,着力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业态、扶持新主体、拓宽新渠道,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巩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工业和制造业是主战场。要坚持加快传统产业改造优化升级,积极培育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技术产业,逐步形成工业强国建设的有效机制,加快实现工业增长新旧动力转换,再造工业发展的新生态系统。 |
一带一路 | 1.丝路精神: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 2.丝路历史:公元前140多年的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这就是著名的张骞出使西域。中国唐宋元时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同步发展,中国、意大利、摩洛哥的旅行家杜环、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都在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留下了历史印记。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 3. 丝路范围: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跨越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信众的汇集地,跨越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 4.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5.定位:“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而是实现战略对接、优势互补。 6.建设目标: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 7.建设原则: “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框架内,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
以上就是【吉林华图:公务员考试备考之经济名词】的相关介绍,如果要了解更多热门资讯,欢迎关注吉林华图教育。
贴心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