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1 13:23:07 吉林公务员考试网 //jl.huatu.com/ 文章来源:吉林华图
一、政策解读
近日,人社部印发《关于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要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要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理念,破除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要合理制定公开招聘资格条件要求,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作为限制性条件,切实维护、保障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合法权益和平等竞争机会。
其实早在2019年,在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第一句话就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界定了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职业教育是一个教育类型,而不是教育层次。
同时,在方案的第五部分中明确提出“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包括:积极推动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落户、就业、参加机关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审、职级晋升等方面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逐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特别是技术工人收入水平和地位。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招用人员不得歧视职业院校毕业生。国务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适时组织清理调整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歧视政策,推动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
习近平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对待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要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允许失败、宽容失败,鼓励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要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破除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特别是有职业技能等级要求的岗位,可以适当降低学历要求,或者不再设置学历要求。体现了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的正确选人用人理念。
因此,人社部保障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合法权益和平等竞争机会的政策,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具体举措,是对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推动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参加事业单位招聘等方面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要求的精准落实。
另外,从提高事业单位服务质量来说,职业院校能为其提供发展不可或缺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传达了李 克强总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批示,“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的重要基础。”建设现代化服务体系、提高事业单位服务质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不可或缺。
而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也是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发展职业教育,能够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事业单位根据岗位技能要求,公开招聘职业院校毕业生,不仅促进了公共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也助推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助力营造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深度分析
(一)七十年的发展路,国家从未忽略过职业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旋即开始探索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陆续创办一批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和"半工半读"学校。千禧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多个场合表达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2002年第四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这次会议进一步确立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2005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时说:“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十九大报告要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十四五”规划“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专门用一个小节的篇幅强调了“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职业教育发展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分,我们要大力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努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支撑。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符国家发展之需,合世界未来之势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曾几何时,我们凭借着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这种增长是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的“低质量”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实力不断增强,发展观念不断转变,抛弃过去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正在成为现实。“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我们要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既需要稳固而强大的产业基础能力,又需要对制造业进行优化升级,从而推动我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制造业强国,要拥有“中国智造”,小企业要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而这些离不开高素质劳动者的支撑作用。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益严重的大国科技竞争和西方对我国的技术封锁背景下,我国需要依靠职业教育培养出的高技术人才,支撑高质量的发展。在教育部召开的教育2020收官系列第三场新闻发布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到,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据人社部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只有580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近30%,高技能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所以,推动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
促进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职业教育,顾名思义,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可以说,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指导的教育。当前,我国结构性失业矛盾突出,很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但与之相对的是,诸多制造业企业以高薪也聘请不来想要的人才。这是因为制造业企业需要的是技能人才,“技工荒”是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其实,不论是何种层次的技能教育,都是促进就业的一把好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就是在减轻社会的就业压力。进一步说,教育部印发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将产业、职业、岗位、专业等多重关系进行整合设计,增强了职业教育与国家发展、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的对接性,强化适应性,为国家发展储备人才,帮助企业培训急需的高素质劳动力,同时也可以助力劳动者实现高质量就业。再往深一层次剖析,职业教育不仅是在促进人就业,更是在促进幸福就业。有人称职业教育是幸福教育。在德国,很多人通过职业教育找到了满意的工作,获得了体面劳动的机会和能力,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从这一层面来说,职业教育不仅能帮助人获取饭碗,更能帮助他们追逐梦想。
促进创新创业。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创新创业能力是大学生掌握除学术性、职业性两本教育护照之外的‘第三本’教育护照。可以说,创新创业能力是每个人发展的必备素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多个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业创新的政策举措,国家也于2010、2015年分别出台《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鼓励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而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若能结合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高职教育的功能定位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规律,将创新贯彻于教学育人的全过程,并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极大地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七十年的发展路,收获鲜花,却也一路坎坷
职业教育发展了70年,发展之路漫长却又坎坷。改革开放40年,我国建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建立,但我国职业教育的整体现状是大而不强、多而不精,职业教育仍是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
“重普轻职”的观念根深蒂固。在国家层面,将职业教育定位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中也提出职业教育应该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然而广大家长仍旧不愿意将孩子送去职业教育。在诸多家长眼中,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在进行好学生与“差生”的分流。“中级职业学校招上来的都是那些考不上中学的学生,而高级职业学校又是那些考不上大学的学生。上不了‘正牌学校’的孩子才‘无奈’选择职业教育”是很多人的想法。
人才培养与现实需求不匹配。据教育部统计,我国职业教育累计培养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本专科毕业生5452万人,全国职业学校开设了1200余个专业和10余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每年培养1000万左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我国的职业教育在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在培养上,与实际人才需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导致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企业需求的专业工种和职业院校开设的专业错位,职业学校的学生培养目标和企业的实际员工素质有差距等。而且,我国的职业院校尚未与企业形成良性的互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缺乏与学校合作的动力,职业院校自身合作的能力也不强,以上种种共同导致了人才培养与现实需求的不匹配。
师资水平参差不齐。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一种类型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一般教学能力,还要具备实践能力。职业院校的教师大多是本科院校培养出来的研究生或本科生,理论丰富,却基本没有经过专业实践训练。而职业院校中也有一些在企业工作的能工巧匠和工程师充当兼职教师,但是由于职业院校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大,他们的力量也很难发挥。还有一个问题是,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比例偏低,难以满足培养适应经济转型、技术升级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未来的发展之路,是由内而外的更新之路
转变“重普轻职”的传统观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深刻认识“不同类型、同等重要”的基本定位,这是我国教育理念的一次重大变革,也是党和国家把握教育发展规律、职业教育办学规律、人的全面发展规律作出的一个重大判断。要在思想上破除“重普轻职”的传统观念,在行动上把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区分开来,特别是要把科学和技术、知识和技能区分开来,践行类型教育新理念。同时,要将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普通教育协调发展,打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乃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衔接渠道,搭建起人才成长的“立交桥”。2019年以来,教育部批准22所学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打破了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的“天花板”。事实证明,只有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的衔接渠道越来越融通,职业院校毕业生升学和成才通道越来越宽广,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才能大大增强。
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提高教师招聘门槛,要求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 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不再招聘应届毕业生。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打破学历和文凭限制,通过编制“周转池”等方式,健全“固定岗+流动岗”管理制度,吸引更多有实践经验的技术技能人才担任教师。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不断提高院校教师素质,定期组织选派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赴国外研修访学。建立健全职业院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办法,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
推动校企深度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办学的基本模式,要通过引企入校、引校入企,把学校办成企业的培训基地,把企业办成学校的实践基地,把企业需求及时、有效地转化为学校育人的标准和方案。一方面,职业院校应当根据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合作,学校积极为企业提供所需的课程、师资等资源。企业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利用资本、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另一方面,要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让学校像企业、教室像车间、课堂像工段、教师像师傅、学生像学徒、教案像图纸、作业像产品,让校企合作成果反哺教学,让学生在合作中学到真本事。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对进入目录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 “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政策,让企业愿意干,让学校放心干。
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产教融合是指职业学校根据所设专业,积极开办专业产业,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一要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精准把握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改造升级钢铁冶金等传统专业,加快建设人才紧缺的专业,优先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促进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兴专业,淘汰就业率低、职业岗位消失的专业,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需求、国家战略的专业体系。二要坚持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健全多元办学格局。政府要发挥好统筹作用,做好顶层设计,建立起职业教育协同治理的机制,同时推进简政放权,依法落实职业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留出空间;通过立法明确行业组织的地位和参与职业教育的责权利,做好行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的引导、鼓励和监督。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展望未来,现代化职业教育作为培育能工巧匠的摇篮,必将会凝聚起“技能改变人生,技能成就梦想”的广泛共识,将为技能型社会建设、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以上就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介绍,如果要了解更多热门资讯,欢迎关注吉林华图教育。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维护您的合法权益。
上一篇:2022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笔试(辽宁考区)已缴费考生调整考点城市的紧急通知
下一篇:没有了
10w+
阅读量150w+
粉丝2w+
点赞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