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7 11:48:15 吉林公务员考试网 jl.huatu.com 文章来源:松原华图
2021年 吉林事业单位面试热点:防治酒驾,从社会文化和观念入手
【热点背景】
最高检近日发布上半年全国检察机关主要办案数据,数据显示,危险驾驶罪仍是起诉人数最多的罪名,共起诉173941人。
触犯危险驾驶罪案件中常见的是“醉驾”案件。危险驾驶罪案件总量长期居高不下,是否意味着对酒驾醉驾的治理不尽如人意?
其实,我国对酒驾醉驾长期“零容忍”“严整治”,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今年是“醉驾入刑”十周年。据统计,2020年,公安机关每排查百辆车的醉驾比例比“醉驾入刑”前减少70%以上。10年来,全国交通安全形势能够保持总体稳定,这其中“醉驾入刑”可谓功不可没,挽救了无数生命,也避免了无数家庭的悲剧。
然而,治理酒驾醉驾还远没到喘口气、歇歇脚的时候。我们要清醒看到,在“醉驾入刑”十年来的高压查处态势下,仍有部分驾驶人无视法律、无视生命、铤而走险酒驾醉驾。在传统酒文化的影响下,酒驾醉驾具有长期性、反复性,仍是一个多发易发的顽症痼疾。同时,不能忽视的是,随着广大农村地区经济条件的改善和汽车数量的增加,其作为管理力量薄弱、管理难度大的区域,很可能成为酒驾醉驾治理中的一块短板。
目前,危险驾驶罪案件数量仍处于高位,反映出酒驾醉驾的顽固性与执法司法机关坚持不懈持续加大整治力度之间的较量。必须持续努力、久久为功,方能推动交通参与者形成规则意识,养成文明守法习惯。
当然,治理酒驾醉驾也不能只靠执法司法机关单打独斗。“醉驾入刑”后,酒驾醉驾表面看成为了法律问题,但其根源依然还在于社会文化和观念。这就要求推动酒驾醉驾的综合治理,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鼓励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治理,要让拒绝酒后驾车陋习成为每个人的行动自觉,从内心深处真正形成远离酒驾、敬畏法律的意识。
(来源:人民日报)
【热点模拟考场】
“醉驾入刑”后,酒驾醉驾表面看成为了法律问题,但其根源依然还在于社会文化和观念。对此,你怎么看?
【热点分析】
面对害人害己的酒驾,国家法律重拳出击。法律是道德的底线,也是社会文明的最后一道防线。面对人们“喝与不喝”的两难选择,不能完全或者仅仅依靠法律的外在强制,要从根本上有效减少酒驾带来的社会危害,还需要全社会树立健康文明的饮酒文化,从文化理念入手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让内因起作用。
在“醉驾入刑”十年来的高压查处态势下,仍有部分驾驶人无视法律、无视生命、铤而走险酒驾醉驾。原因如下:
第一,与传统酒文化有关。酒在我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同根共生,在世界上可谓是别具一格。追忆历史名人,有商纣王酒池肉林、曹操煮酒论英雄、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等典故,李白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感悟。传统酒文化传承新的发展,所谓无酒不成宴、无酒不成欢、无酒不成礼、以酒为敬、以酒解愁、以酒量论英雄等。这种场面醉酒的人多,酒后驾车的人也多,造成交通事故也常见。
第二,与生活方式有关。有些人,无论生活条件是否允许都一味追求饮酒作乐,夜晚成群结队去酒吧,空腹饮酒,因而驾车上路回家引发交通事故;市场竞争激烈,为了拓展业务,多拉客户,以饮酒打开交际闸门,酒后驾车也比较普遍。
酒驾醉驾危害大,原因复杂,既有社会因素,也有个体因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控制饮酒,避免酒后驾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不能迷信喝酒万能。不要相信酒后吐的都是真言,绝大多数人还是“酒醉心明”;不要相信喝酒能消愁,醉酒虽能麻痹一时,而后却是“借酒浇愁愁更愁”;不要相信“感情铁、喝出血”的鬼话,现实中有的是“有福同享易,有难同当难”的实例,真情绝不是酒肉所能衡量和换得的;不要相信“酒桌上办事”的传说,正常、理性的人也绝不是三两杯酒和几句好话就能糊弄,靠的还是真正的努力和付出。
第二,坚持正确的饮酒态度与文明健康的酒文化。酒量不一定与工作能力、性情品格有必然联系,避免不良酒文化带来的危害。根据实际和客观情况,尊重自己和他人酒量大小,不强求,因为真正的朋友“不在酒量,在体谅”;能者多喝,不能者少喝,君子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点滴之中,饱含的事理解、宽容与尊重,流露的是体谅、爱惜和真情。
第三,鼓励全社会逐步形成合力拒绝酒后驾车陋习。“酒驾入刑”强力矫正,多地多部门相继出台针对公务人员工作时间的禁酒令;地方交警向社会公示酒驾者相关信息,追责酒驾同饮者以打击酒驾行为;有的单位和公司发出《健康饮酒倡议书》,倡导“适量、健康、文明”的饮酒新风尚。我们每一个人,哪怕只是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幸福,也应该养成“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的公德意识,遵守法律、真爱生命、文明饮酒。
以上就是【2021年 吉林事业单位面试热点:防治酒驾,从社会文化和观念入手】的相关介绍,如果要了解更多热门资讯,欢迎关注吉林华图教育。
贴心微信客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