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5 14:59:23 吉林公务员考试网 jl.huatu.com 文章来源:通化华图
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
吉林教师招聘心理学备考: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
艾森伯格注意到,科尔伯格硏究所用的两难故事在内容上主要涉及法律、权威或正规的责任等问题。例如,在海因茨偷药的故事中,海因茨必须在违法和履行丈夫的责任之间作出选择。她认为,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儿童的道德推理,使他们的推理局限于一个方面,即禁令取向的推理,为了弥补这一不足,艾森伯格设计出不同于科尔伯格两难情境的另一种道德两难情境,即亲社会道德两难情境,以此来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亲社会道德两难情境的特点是一个人必须在满足自己的愿望、需要与满足他人的愿望、需要之间作出选择。
例如,一名同学面临这样的情境:他必须在自己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与牺牲自己的学习时间之间作出选择。
艾森伯格总结出儿童亲社会道德判断发展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享乐主义、自我关注的推理。助人与否的理由包括个人的利益得失、未来的需要,或者是否喜欢某人。
第二阶段:需要取向的推理。他人的需要与自己的需要发生冲突时,儿童开始对他人的需要表示出简单的关注。
第三阶段:赞许和人际取向、定型取向的推理。儿童在分析助人与否的理由时,涉及的是好人或坏人、善行或恶行的定型印象、他人的赞扬和许可等。
第四阶段:移情推理。儿童分析助人与否的理由时,开始注意与行为后果相关联的内内疚或其他情绪体验,初步涉及对社会规范的关注
第五阶段:深度内化推理。儿童决定助人与否,主要依据内化的价值观、责任、规范以及改善社会状况的愿望。
更多备考资料欢迎电话咨询:0435-3500222
以上就是【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的相关介绍,如果要了解更多热门资讯,欢迎关注吉林华图教育。
贴心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