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9 11:56:26 吉林公务员考试网 jl.huatu.com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2022国考行测备考之熟悉的朋友“例子”
经历过义务教育的我们对写作都不陌生,而为了让文章更加有说服力、感染力,我们都背过不少事例,然后尽可能地把它运用在文章中。其实,例子可以说是文章作品中的常客了,同样的,在言语的题目中,举例子也是一个高频的考点。但是,大家想想,例子重要吗?
有一句话可以告诉我们答案,那就是“字数不够,例子来凑”!这说明例子是用来凑数的,它不重要,不是重点内容!因此,例子出现在文段中的时候,我们必须把它识别出来,否则就会被其干扰,选错答案。经过对历年真题的总结,在文段中,举例论证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显性举例论证,一类是隐形举例论证。下面,我们通过两道题来感受一下!
【例1】文化本质上拥有让人处变不惊的力量,不仅让人们依恋传统,也鼓励人们接受新的可能。就像春节团聚,返回家乡固然是极好的方式,但春节离不开岗位,错峰返乡也依然情意浓浓。选择第三地旅游过年,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天伦之乐?时代环境变了,文化形态也会相应改变。过去代表“年味儿”的某些形式,或许将离我们远去,但只要心在一起,就能找到新的“年味儿”取而代之,而不会留下情感或文化空缺。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春节的重要性对于国人来说已经有所变化
B.文化的变迁是其本质主导下的正常现象
C.家人团聚有很多时间、形式可以选择
D.文化是否空缺取决于人们的心是否在一起
第一步,分析文段。第一句先介绍文化本质上让人处变不惊,然后通过递进关系“不仅……也……”强调文化鼓励人们接受新的可能。从第二句开始,作者以“春节团圆”为例,详细论述了文化形态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生变化。文段为“总—分”结构,首句是重点,主体是“文化”,并通过“处变不惊”“接受新可能”两个短语强调变化。
第二步,对比选项。B项是对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A项的“春节”和C项的“家人团聚”是举例论证内容,非重点部分。D项表述有误,文段说的是“但只要心在一起,就能找到新的‘年味儿’取而代之”,并非是文化是否空缺。因此,选择B选项。
【例2】文化时尚总是从一种文明传到另一种文明,一种文明中的革新常被其他文明所采纳。然而,它们往往只是一种缺乏重要文化后果的技术或昙花一现的时尚,并不会改变文明接受者的基本文化。西方世界曾经出现渴慕来自中国或印度文化的各种物品的热潮;而在19世纪的中国和印度,来自西方的通俗文化和消费品流行起来,似乎代表着西方文明的胜利。然而,这种“流行”恰恰使西方文化变得无足轻重。西方文明的本质是“大宪章”而不是“巨无霸”,非西方人可能接受后者,但这对于他们接受前者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对这段文字的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A.人们常出于猎奇心里而接受来自异域的东西
B.不同文化之间很难实现本质上的交流与影响
C.西方和非西方世界在文明的本质上存在差异
D.时尚的传播不会根本改变接受者的基本文化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开头列举现象,介绍了文化时尚在不同文明间传播,常被其他文明所采纳。接着通过转折关联词“然而”提出观点:文明时尚并不会改变文明接受者的基本文化。最后通过举例来证明前文观点。文段为“分—总—分”结构,主旨句为第二句,主要论述时尚的传播不会改变接受者的基本文化。
第二步,对比选项。D项是对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A项“猎奇心理”在文段中并未提到,无中生有。B项围绕后文举例论证部分进行论述,非重点。C项“西方文明”是文段举例论证部分的内容,非重点。因此,选择D选项。
通过对这两道题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例1是用“就像”来提示举例子,属于显性举例论证,而例2是通过直接阐述“西方和非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的现象”来例子,属于隐性举例论证。总的来说,这两类举例论证的标志词主要为:
分类 | 标志 |
显性 | 比如、例如、就像、就会一个例证、以......为例等 |
隐性 | 地名、数字、事件、年份、人名等 |
这些表示举例论证的标志词大家一定要记住哦!
以上就是【2022国考行测备考之熟悉的朋友“例子”】的相关介绍,如果要了解更多热门资讯,欢迎关注吉林华图教育。
贴心微信客服
下一篇:公务员行测备考:图形推理之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