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2 13:15:04 吉林公务员考试网 jl.huatu.com 文章来源:净月华图
2022省考常识之中秋节
中秋节是公务员考试中经常会在常识判断部分以及判断推理的类比推理部分考察到的知识点。适逢中秋佳节,下面就由浙江华图为广大考生梳理一下关于“中秋节”的考点,希望大家能学习掌握。
一、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至今已历史悠久。“中秋”这一词最早记载于《周礼》。因我国古时的历法,农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称为“中秋”。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个月名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节才成了固定的节日。民间尚有“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 总之,根据史籍的记载,古代的帝王,多有祭月活动,日期定于农历8月15日。因为此时正是三秋之半,故名为“中秋节”。汉辞网认为,这就是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二、嫦娥奔月的故事 中国上古时代神话传说故事,讲述了嫦娥被逄蒙所逼,无奈之下,吃下了西王母赐给丈夫后羿的一粒不死之药后,飞到了月宫的事情。“嫦娥奔月”的神话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据现存文字记载最早出现于《淮南子》等古书。
三、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1.赏月
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2.吃月饼
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3.祭月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4.燃灯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悬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5.观潮
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6.走月
皎洁的月光下,人们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风生。旧时南京人“走月”还有一种特殊的祈盼之举:凡没生儿子的已婚妇女,要去游夫子庙,随后再跨过一座桥,相传即可有“梦熊之喜”(意生男孩)。
7.玩花灯
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四、与中秋相关的诗句
《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下独酌》(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秋宵月下有怀》(唐)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宋)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中秋月》(宋)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见月和子由》(宋)苏轼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宋)文天祥 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 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
《中秋登楼望月》(宋)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太常引》(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十五夜抵建宁》(明)徐渭 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 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
《舟次中秋》(明)张煌言 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 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
五、与中秋节相关的公考真题
了解了与中秋相关的内容,下面让我们实战演练一下吧!
【例1】中秋节∶月饼
A.重阳节∶插茱萸
B.七夕节∶包粽子
C.中元节∶吃饺子
D.端午节∶赏河灯
【答案】A
【解析】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中秋节”要吃的传统食物是“月饼”,二者属于传统节日与习俗的对应关系。 第二步,辨析选项。 A项:“重阳节”的习俗包括“插茱萸”,二者属于传统节日与习俗的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B项:“七夕节”的习俗不包括“包粽子”,“包粽子”是端午节的习俗,排除; C项:“中元节”的习俗不包括“吃饺子”,排除; D项:“端午节”的习俗是赏月,而不是“赏河灯”,排除。 因此,选择A选项。
【例2】中秋节∶月饼∶团圆
A.圣诞节∶圣诞老人∶礼物
B.清明节∶扫墓∶踏青
C.情人节∶巧克力∶约会
D.重阳节∶菊花酒∶敬老
【答案】D
【解析】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月饼”是“中秋节”吃的一种食物,二者属于习俗对应关系,且“月饼”象征“团圆”,二者属于象征关系。 第二步,辨析选项。 A项:“圣诞老人”是“圣诞节”的传说人物,不是食物,排除; B项:“扫墓”是“清明节”时的祭祖活动,不是食物,排除; C项:“巧克力”是“情人节”吃的一种食物,但“巧克力”不象征“约会”,排除;
D项:“菊花酒”是“重阳节”喝的一种饮品,二者属于习俗对应关系,且“菊花酒”象征“敬老”,二者属于象征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因此,选择D选项。
【例3】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A.玫瑰∶百合∶康乃馨
B.元朝∶明朝∶清朝
C.奥巴马∶林肯∶布什
D.大象∶长颈鹿∶梅花鹿
【答案】B
【解析】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都是传统节日,三者属于并列关系,且存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 第二步,辨析选项。 A项:“玫瑰”“百合”和“康乃馨”都是鲜花,三者属于并列关系,但不存在时间先后顺序,排除; B项:“元朝”“明朝”和“清朝”都是朝代,三者属于并列关系,且存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C项:“奥巴马”“林肯”和“布什”都是美国总统,三者属于并列关系,但正确的先后顺序应该是“林肯”“布什”“奥巴马”,排除; D项:“大象”“长颈鹿”和“梅花鹿”都是动物,三者属于并列关系,但不存在时间先后顺序,排除。 因此,选择B选项。
【例4】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下列哪个节日有关:
A.中秋 B.重阳 C.清明 D.上巳
【答案】A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公元1076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词作上片问天反映执著人生,下片问月表现善处人生。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综上所述,A项正确。B、C、D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因此,选择A选项。
【例5】下面这首古诗描述了我国民间一个传统节令的景象,这个节令是:中庭地白树西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A.重阳 B.七夕 C.中秋 D.元宵
【答案】C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出自《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作者是唐代诗人王建。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意思是: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
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处以《全唐诗》为准。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
【例6】下列民间习俗与我国传统节日对应正确的是:
①挂菖蒲、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
②扫墓、踏青、荡秋千、插柳等
③赏菊、簪菊花、放纸鹤、饮菊酒等
④燃灯、赏花、观潮、设宴等
A.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元宵节
B.清明节—寒食节—中秋节—元宵节
C.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中秋节
D.清明节—寒食节—重阳节—中秋节
【答案】C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端午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①对应的是端午节;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②对应的是清明节;重阳节习俗:赏菊、登高、簪菊花、放纸鹤、吃重阳糕、饮菊花酒。③对应的是重阳节;中秋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东亚诸国中的传统文化节日,习俗主要有燃灯、观潮、赏花(主要是赏桂花)、设宴等。④对应中秋节。
因此,选择C选项。
【例7】“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这首词描写的是:
A.海棠花 B.水仙 C.桂花 D.牡丹花
【答案】C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这首诗所描述的是桂花,出自李清照的诗歌《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
此词盛赞桂花,以群花作衬,以梅花作比,展开三层议论,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对桂花的由衷赞美。全词自始至终都像是为桂花鸣不平,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的幽怨之情。风格独特,笔法巧妙,以议论入词,托物抒怀,颇得宋诗之风。
以上就是【2022省考常识之中秋节】的相关介绍,如果要了解更多热门资讯,欢迎关注吉林华图教育。
贴心微信客服
上一篇:公考中的传统节日—重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