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6 10:36:22 吉林公务员考试网 jl.huatu.com 文章来源:敦化华图
吉林省考意图判断题的含蓄(二)
内容上的含蓄是指话未说完或未说透,需要猜说话人的意图。比如:一对恋人在逛街,女孩在一家商店里把一件衣服试穿了好多次,然后温柔地对其男友说:“亲爱的,这件衣服好漂亮啊!”此时,说话人的意图大家都能猜到,就是想买那件衣服。即作者在文段中没有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就要往下推断作者意图。
公考意图题考察这种含蓄时,往往文段会揭示一个问题,一个社会不良现象,比如:由于不重视对食品添加剂使用的规范,导致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作者揭示这个问题的意图是什么?很明显是为了解决这件事,请相关部门规范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或者呼吁社会重视这一现象的严重影响。因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我们正常的思维逻辑。
【例题】 面对具有威胁性的突发事件,恐慌心理是人们进行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但是,过度的恐慌反应,常常会导致比事件危害本身更为严重的消极后果。经验显示,在突发事性公共事件中,许多损失可能不是事件本身造成的,而是由于人们的过度恐慌导致的。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 产生恐慌心理是人们在突发事件中的正常反应
B. 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人们的损失往往是自己造成的
C. 突发事件发生时,人们其实不必慌张
D. 面对突发事件,人们应尽量保持稳定的心态
文段为总分结构,第一句是引子,引出恐慌心理;第二句是论点,指出过度恐慌会导致更严重后果;第三句为论据,通过实际公共事件中的很多损失是由过度恐慌造成来解释说明第二句的论点。所以文段的主要意思就是过度恐慌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按照我们所说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套路,因为过度恐慌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如何解决?即别过度恐慌,即D。
A是文段引子的内容,引子的作用是引出文段讨论的主题,其本身不重要;B来源于文段论点,但未谈到文段的主题“过度恐慌产生更严重的后果”;C仿佛是在解决问题,但解决错了,如果文段揭示的是“恐慌导致严更重的后果”,其解决措施为别恐慌,这中情况下才选择C。
以上就是【吉林省考意图判断题的含蓄(二)】的相关介绍,如果要了解更多热门资讯,欢迎关注吉林华图教育。
贴心微信客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