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8 08:39:02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jl.huatu.com 文章来源:吉林华图
关注【吉林华图】公众号获取更多考试资讯
点击关注
吉林华图:2022年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之自由与公共秩序
【关键词】
广场舞、全民禁烟、互联网、自由、公共秩序
【热点背景】
1.“广场舞”一直是中国的一个社会热点现象,这项原本不错的健身运动不知从什么时候变成了“全民公敌”。事实上,长期以来,由于无法忍受广场舞音乐声音太大,在全国多地曾出现过朝天鸣枪、藏獒驱赶、泼粪、发射钢珠等等抵制广场舞的行为。由此,我们不得不思考,广场舞是深受中老年人喜爱的休闲娱乐活动,可如今为什么成了“全民公敌”?
“城市居民的活动空间比较少,周末可以去公园进行休闲娱乐活动,但平时晚上不可能去很远的地方,只能在居住区周边的公共空间里进行娱乐休闲活动,这从居民的健身、邻里关系的建立、人与人交流的角度来说肯定是好的,但另一方面,如果因此产生了噪音等影响其他居民生活秩序的情况,矛盾就无法避免。”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L 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国人爱热闹、爱扎堆”,这种文化习惯不仅体现在餐馆和公共场所的喧哗中,也体现在国人、特别是老年人对休闲娱乐活动的选择上。“对于外国人来说,他们的文化和生活习惯是不适应特别噪杂的环境的,而中国人比较喜欢热闹的环境,这也许是大妈们为什么特别钟情于将广场舞作为娱乐生活方式的原因之一。此外我们的人口密度很大,这直接导致了居住建筑的密度过大,公共空间中的私密性很难达到。”L说。
除去文化习惯因素,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在设计上也缺乏人性化的理念。“居民在公共空间内的休闲娱乐活动,都是居民自己在适应环境,而公共空间的设计并没有主动引导人们的休闲娱乐行为。”在L看来,这是没有达到空间设计基本要求的。
“目前我国城市中的公共空间大多是由规划师直接设计的,再加上设计的速度特别快,当设计质量达不到适宜人的公共活动的时候,在公共空间跳广场舞就成为市民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L认为。“我国目前在公共空间使用的管理方面尚有空白,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居民自发地维护空间使用的秩序。”据L介绍,我国在广场等公共空间使用方面的立法是比较少的,设计师在进行城市设计时主要考虑的是设计规范的要求,而公共空间主要是为了维护公众的利益而进行的城市设计,这种城市设计跟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是并行的。但我国在公共空间部分的规划上并没有达到上述要求。
“建筑设计和规划需要去建委报批,但是城市设计没有要求,这在国内的管理上还是一个空白点,鉴于城市设计的重要性,对城市设计的重视是未来建筑与规划领域的一个趋势,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应该得到完善。”L说。
尽管在公共空间的使用方面尚存在立法空白,但对“噪音扰民”来说,却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大多数“广场舞大妈”并不知道自己的噪音扰民行为已经触犯法律,而大多数被噪音影响的居民也没有通过合法的渠道解决这一矛盾。更值得发问的是:在双方矛盾明明有法可依的情况下,执法和监管部门去了哪里?
小小的“广场舞”,折射出当今中国需要直面的一个问题:社会各群体之间应该达成深层次的相互理解。在利益多元化的时代,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和摩擦屡见不鲜,广场舞治理之难,就在于难以实现不同利益群体之间正当利益的协调。“广场舞大妈”们维护的是自己休闲锻炼、社会交往的利益诉求,而附近居民维护的是自己正常生活秩序不受干扰的利益表达。两种利益追求一旦越界,就会面临权利和尊重的双重纠结。休闲是一项公民权利,只是再美的音乐,超过一定分贝就变成了噪音;而对正当权利的维护,一旦以牺牲他人的正当权利为代价,也就走向了文明的反面。
公共空间的“公共”二字,就体现在既享有其中的权利,也必须遵守和履行公共道德和法律法规的约束。学会利用公共空间,学会尊重他人,个人的权利才能得到最大化满足。
2.网络对人类最大的贡献之一,便是每个社会成员都自动获得了社会身份的认可。网络的标志之一,便是自由发言,自由却往往在无意识间夹带出个人千奇百怪的无知与愚昧,表现为网上的污言秽语,甚至表现为对他人的亵渎。人类显然不能奢望每个在网上发言的人都是理智健全的人,都是圣徒、哲人,那么有没有一种办法能尽量保护这种多元环境?这是今天每个上网发言的人都需要思考和注意的。多元是伟大的,但这一伟大的核心,可能不在性情的肆虐,而在于人们获得自由后的自我克制、自我质疑。人如何向同类显示出自己阳光、明朗的一面,这既是一个心灵话题、文化话题,有时也可能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案例话题,甚至还会影响到后世对一个时代、一种文明内部人群精神质地的品评。人之所以说话,其原始动机当然都是为了表达见解,而不是想证明自己浅薄。
3.吸烟有害健康。这地球人都知道的。烟民吸烟,可以说是“明知有害,依然我行我素之”,这后果基本上是应当让烟民自负的。然而,不吸烟甚至非常讨厌吸烟的人往往很无辜地“被吸烟”,即吸“二手烟”,对身体造成的危害并不一定比烟民少,可谓是“害莫大焉”。有效减少乃至最终杜绝“二手烟”的危害,这可不是一件无关宏旨的小事情。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去年发表的《2011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显示,中国共计有7.4 亿非吸烟者遭受“二手烟”危害,公共场所是发生“二手烟”暴露最为严重的地方。
但是,为什么在很多公共场所里,“禁烟令”不能成为“令”呢?原因无非是众多烟民的个人道德约束力的“缺位”,同时,有关部门也缺少对烟民公共场所吸烟有效的制止手段和应有的惩处。看来,仅凭烟民们的个人道德来约束公共场所吸烟是很有限的,因此,很有必要对公众进行健康文化生活的引导。公共场所禁烟,不但需要有政策的规范和监管,更应该通过唤醒首先包括烟民的全社会的公民意识,来制约公共场所吸烟、让“二手烟”处处害人健康等不道德和不文明行为的泛滥。
公共场所禁烟,已不仅是改变烟民个人吸烟习惯或者控制烟草数量等表面行为,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维系社会秩序以及人类健康、社会文明的发展和延续。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和全社会都有责任、有义务担负起积极开展各种大规模、普及性的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等公共卫生基本常识,积极推广绿色环保的健康理念,加强培养公民(当然首先是烟民们)的自觉维护自己和他人健康的意识与自觉性。
平心而论,我们也不能把公共场所禁烟的希望完全寄托于“禁烟令”上,因为在我国,浓郁的“敬烟文化”是一种很顽固的存在。吸烟是很多人自青少年时期就“培养”起来的一种习惯,要改变这种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顽固的烟瘾对于烟民们道德观念和自我克制的构成与付诸行动,造成相当大的阻力,对烟民,如果没有人性化的监管和科学化的戒烟干预和强制性的约束手段,想在公共场所禁烟,恐非易事。
4.谈到自由,人们常常会想到裴多菲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对于自由的渴望追求远远胜过许多其它事物。
有人认为,自由就是无拘无束,能够随心所欲。这样的理解有失准确。其实对于自由的理解,既要有内在的精神归属,又不能失去外在的公平法治,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看到自由的本来面目。
从国家层面而言,我国的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也被称之为“六大自由”,尤其是言论自由,现实生活中很容易找到。比如我们可以与朋友同事畅谈对于国家、社会、人与事等等各自的想法和见解,可以运用网络媒体对自己关心的国家事务及各种社会现象发表意见,并能在网上迅速形成舆论,有时还能产生巨大的舆论监督力量。这是言论自由突出的表现,但这不能说,我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自由是要有前提的,比如不能故意重伤诽谤他人,或借着网络传播虚假消息,侵害他人隐私。孙中山曾说过,“一个人的自由,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为范围,才是真自由。如果侵犯他人的范围,便是不自由。”自由除了内在的自律,也受法律的保护。
因此,自由必须有制度保障。一个自由的国度,也必定是一个法治的国度,人们内在的约束是有限度的,因此额外的法治也显得至关重要。只有共同建立公正、平等的保护每个社会成员的法律,自由才能真正实现。人们遵循自己制定的法律和制度,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可逾越和凌驾其上。
5.社会学家桑内特写过一本书叫《公共人的衰落》,他指出,现代碎片化的个人,往往自我隔离在一些由文化、兴趣、职业甚或想象组成的孤岛中,对社会的其余部分视而不见,但是大家却又在紧张、焦虑和埋怨着,在人海茫茫中备感孤独。这在中国的大部分城市,是一种很常见的现在进行时。在改革开放之前的集体生活形式已经解体了、“社区”取代“单位”成为人们社会生活和国家治理基本单元的时代,“单位人”被“社区人”取代,开始了陌生化,而且又缺乏一种必要的组织化生活。住同一栋楼里,可邻居间居然可能都不认识,躲进小楼成一统,每户家庭都封闭一个空间里,作为公共意义上的人开始呈现衰落态势,好像事事都与己无关,但是每每各自出了事情,都只能感到孤单与无助。城市化下的陌生人社会延续到社区,社区共同体凝聚力与归属感趋于弱化。但这种情况,已经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到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生活在这样环境下的人们,都会感受到这种无力感。
【考点分析】
一、理解含义模拟试题:
请结合给定资料,谈谈你对“自由”的理解。
要求:(1)论述全面,有理有据;(2)语言简明;(3)不超过200字。
参考解析:自由不是无拘无束,不是随心所欲,自由既要有内在的精神归属,又不能失去外在的公平法治,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看到自由的本来面目。
第一,公民有言论自由,比如我们可以与朋友同事畅谈各自的见解,但自由是要有前提的,不能故意重伤诽谤他人。第二,自由除了内在的自律,也受法律的保护。比如,公民有抽烟的权利,但必须遵循在公共场合禁烟的规定。
因此,只有共同建立公正、平等的保护每个社会成员的法律,自由才能真正实现。
二、分析原因模拟试题:
请结合给定资料1,试指出“广场舞”在中国兴起的原因和“广场舞”变成“全民公敌” 的原因。
要求:内容全面,条理清晰,不超过300字。
参考解析:
“广场舞”兴起的原因:第一,居民有健身、运动的需要;第二,中国人有爱热闹、爱扎堆的传统文化习惯。第三,城市公共空间在设计上缺乏人性化的理念,居住建筑的密度过大,缺少活动的空间。第四,在公共空间使用的管理方面尚有空白。
“广场舞”成为“全民公敌”的原因:首先,“广场舞大妈”法律意识淡薄,并不知道自己的噪音扰民行为已经触犯法律。其次,居民也没有通过合法的渠道解决这一矛盾,双方缺乏合理沟通。
三、热点范文
相对的自由
自由是什么?有人认为,自由就是无拘无束,随心所欲。那么,当别人随意使用“人肉搜索”侵犯你的隐私时,你是否还能感受到自由?当广场舞的音乐被随意放大干扰到你的休息时,你是否还能理解“广场舞大妈”的健身自由?当有些网民在网上恣意攻击、恶意谩骂的时候,你是否觉得他们是在行使自己的言论自由?不,这些都不是真正的自由,自由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自由。
正如孙中山所说:“一个人的自由,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为范围,这才是真自由。如果侵犯他人的范围,便是不自由。”因此,真正的自由应该以尊重他人的自由为前提,而非侵犯他人的自由。只有尊重他人的自由,才能实现“人人自由”的真自由,最终才能使社会安定、团结、有序、和谐。
尊重他人的自由,这属于个人的内在自律。一个有自律意识的人在行使自身自由的同时,也会约束及克制自己的行为不超过合理范围,不侵犯他人的自由。
一个内在自律的网民,会尊重他人隐私,而不侵犯他人保护隐私的自由。一个自在自律的群众,会合理性地看待别人的观点,而不侵犯他人的言论自由。一个内在自律的“广场舞大妈”,会主动将音量保持在适当的范围,而不侵犯他人正常休息的自由。
实现“人人自由”的真自由,当然离不开全社会的普遍参与,离不开全社会普遍将自我的自由与尊重他人自由相结合。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尊重他人自由需要实现从单独个体的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从而具备尊重他人自由的社会责任感。唯有全社会每个个人都能够广泛尊重他人自由,我们每个人的个人自由才能最大化实现,从而促成自身与他人的良好互动,最终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有序和谐。
如果“广场舞大妈”与附近居民都多一分对他人自由的尊重,是不是双方的利益冲突便能减少一分?如果抽烟的烟民,能够主动遵守公共场所禁烟的规定,尊重他人“呼吸新鲜空气的权利”,是不是就能够促进社会成员的和谐?如果每一个社会人在行使自己的自由时,能够与别人的自由寻找到契合点,是不是就能够增添一份和谐,增添一份美好?
国家为实现自由提供制度保障,这里有实现“人人自由”的强大支撑。自由既要有内在的精神归属,又不能失去外在的公平法治,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看到自由的本来面目。自由需要制度支持,尤其是法律法规的保障支持。没有制度保障的自由犹如没有地基的空中楼阁,终究不切实际。而人们内在的约束是有限度的,因此额外的法治也就显得至关重要。只有建立公正平等的保护每个社会成员的法律,自由才能真正实现。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给予自己自由的同时,也尊重他人的自由。唯有互相尊重对方的自由,互不干涉对方自由,才能实现“人人自由”的真自由,最终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有序和谐。
以上就是【吉林华图:2022年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之自由与公共秩序】的相关内容,如果要了解更多公务员考试,申论相关内容,欢迎关注吉林华图教育。
贴心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