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分校

您当前位置:公务员考试网 > 吉林人事考试网 > 吉林公务员考试 > 备考资料 > 方法技巧 > 2021年行测备考干货掌握言语技巧省时又提分

2021年行测备考干货掌握言语技巧省时又提分

2021-07-12 13:21:09 吉林公务员考试网 jl.huatu.com 文章来源:吉林华图

关注【吉林华图】公众号获取更多考试资讯
点击关注

2021年行测备考干货掌握言语技巧省时又提分

  对于行测考试来说,时间不够用是普遍问题,考场上考生们争分夺秒。其中言语阅读理解部分,题干较长,比较耗费时间,让考生较为头疼,那么掌握一些解题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快的选出答案。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快速找到文段重点的方法——设问解题法,希望能帮助大家。

  一、设问解题法介绍

  在一些主旨概括、意图判断题中,会出现“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结构,即前文给出了一个问句,后文是对这个问句的回答,那么重点应该就是后面的回答,正确答案就是将“回答问题”进行概括总结即可。

  二、例题精讲

  例1.在讨论留守儿童问题时,有些学者将其归咎于个体和家庭层面的因素,强调亲子分离。但无论是历史上的走西口、闯关东之类的人口国内迁移,还是下南洋形成的人口海外迁移,都曾产生大量留守儿童。明清时期,徽州商人大量外出经商,其家乡也存在大量留守儿童。而由城市化产生的留守儿童,在近代的浙北、苏北等地也早就初具规模。为什么20世纪90年代以后,留守儿童问题成为一个公共议题呢?这不仅因为其规模日益庞大,更因为乡村社会发生嬗变,从根本上改变了乡村的育人环境。在通往现代化、城市化的路途中,乡村社会完全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乡村文化衰落了。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A. 中国乡村城市化对乡村文化的破坏是毁灭性的

  B. 乡村社会的衰落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主要原因

  C. 探讨留守儿童问题不能仅从个体和家庭层面找原因

  D. 历史上有留守儿童却并未产生问题

  【答案】B。解析:这是言语理解与表达中的主旨概括题。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句先指出有些学者将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归咎为个体和家庭层面的因素,然后通过人口迁移、明清徽商外出家乡、近代“城市化”的事例,告诉读者其实留守儿童问题早已出现。到此提出作者的疑问“为什么20世纪90年代以后,留守儿童问题成为一个公共议题呢?”最后对此疑问进行了回答。文段为“分—总”结构,重点句为回答问题的部分,主要解释了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乡村文化的衰落。第二步,对比选项,B是对重点句的同义替换。A项:“毁灭性的”文中未提及,无中生有。C项:属于分说的部分,偏离重点。D项:文段未提及,无中生有。因此,选择B选项。

  例2.日前大规模的信贷投款会引起通胀吗?如果经济复苏不明显,而银行系统依然开闸放水,那么大量资金并不能进入实体经济,从而会推高物价指数,并带来通胀,最坏的情况下甚至会形成“滞胀”,如果信贷的大规模投入伴随着经济复苏,那么,即使物价指数上涨,也是属于温和健康上涨,和通胀无关。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通胀的影响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B. 大规模信贷投放与通胀的发生之间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

  C. 物价上涨的程度,是判断通胀是否发生的主要指标

  D. 在经济迅速增长的情况下,通胀是不大可能发生的

  【答案】B。解析:这是言语理解与表达中的意图判断题。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先提出“大规模的信贷投款会引起通胀吗”这一问题,后文通过两种情况对问题进行作答,一种是经济复苏不明显时,会带来通胀,一种是伴随经济复苏,即使物价指数上涨,也和通胀无关。通过两种情况的回答可知,大规模的信贷投放是否会引起通胀与经济是否复苏有关,所以大规模的信贷投放不必然引起通胀。第二步,对比选项。B项是对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A项:“通胀的影响”属于无中生有。C项:表述错误,根据文段可知,当经济复苏时,即使物价上涨,也和通胀无关。D项:文段并未提及在经济迅速增长的情况下,通胀会不会发生,所以属于无中生有。因此,选择B选项。

网课学习—— 华图优品

面授课程—— 助你上岸

招考公告—— 招考资讯

图书推荐—— 图书教材

以上就是【2021年行测备考干货掌握言语技巧省时又提分】的相关介绍,如果要了解更多热门资讯,欢迎关注吉林华图教育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2021年省考面试课程
吉林华图:jilinht
想考上公务员的人都关注了我们!
立即关注

10w+
阅读量
150w+
粉丝
2w+
点赞数

联系我们
京ICP备11028696号-11 京ICP证1301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1470号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