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5 18:17:24 吉林公务员考试网 jl.huatu.com 文章来源:通化华图
关注【吉林华图】公众号获取更多考试资讯
点击关注
国考申论范文参考:以水为师,
各位考生大家好!
申论大作文一直是公务员笔试中让许多考生“抓狂”的大题,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高分文章的标准是什么?很多考生苦苦探寻许久,但始终未得其法,今天华图教育跟大家分享一篇高分范文,帮助各位考生看清高分文章的“庐山真面目”。
2017年副省级优秀范文评析:以水为师
2017年国考副省级作文题目:
参考给定资料,以“以水为师”为题,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见解明确、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明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
题目解析
近年来,很少见到命题文章,即题目已经把文章的题目给了我们——“以水为师”,我们只需要按照命题人的要求写作即可。
第一,以水为师就是告诉我们要向水学习。
第二,既然要向水学习,那么水就应该有它值得学习的优秀品质,这些值得学习品质是什么?文章中要论述清楚。
第三,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切入,即为什么要向水学习?把“以水为师”的目的、意义分析论述清楚,也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此外,题目要求见解深刻,也就要求考生能够把水的优秀品质及其意义阐述清晰,而且能够论证清楚;同时,我们可以参考给资料中关于水的优秀品质。
高分范文
以水为师
大思想家老子的师父常枞在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老子问师父:“今后,我将以谁为师?”常枞说:“你应该以水作为老师”。“以水为师”是常枞临终前留给老子的教诲,也是一种高深的智慧。师从善动之水可以学习水的大善精神,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师从善动之水也可以学习水的包容品质,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纳乃大”。
以水为师,师水之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水滋养万物、孕育生灵、造福众生,却不求功名,不与万物争任何东西,此乃大善。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千百年来它以汩汩乳汁哺育着黄河流域的百姓,并形成了黄河文明,但从不索取回报,这是水留给我们的启发。这种启发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随处可见,管仲就认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孔子也认为“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总体来看,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仁政思想与水之善是相融相通的。古人尚且知道师水之善,而在当下,许多人却丢失了“人之初、性本善”的教诲,奉行精致的利己主义,“各人各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连老人摔倒也不敢扶。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向水学习,以水为师,重拾善良,用善的力量给社会增添温暖,弥合社会裂痕。
以水为师,可以师水之包容。水不择细流,故能汇聚成大海,不排斥万物,故能厚德载物,滋养生灵,水包容一切,静而能映物,动而能变化,这种博大的胸怀、宽容的品质是当下时代所极为缺乏的。伴随着自由主义的兴起,个人的权利意识越来越强,社会也在朝着多样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如果每个人都只强调个性而不会包容不能妥协,那么生活处处都会充满尖锐的对立和矛盾。社会是个人的集合体,作为个人只有懂得包容,社会发展才能具有包容性,才能和而不同,和谐共生,实现包容性发展与共享发展。以水为师,我们可以习得水海纳百川的包容品质,学会虚怀若谷,接纳一切,顺势而为,把这种道理用在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上,凡事多几分包容,多一些换位思考,换来的是豁达与从容,而非对立和争斗,这既是一种仁,也是一种智。
“以水为师”并不是现代才有的提法,古人很早就学会了“以水为师”,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都有关于水哲学的精彩论述。但在今天,人类在物质极大丰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现代化道路上过分膨胀反而丢弃了“以水为师”的传统,因此人类很有必要放下高傲的姿态,谦卑地学习水的大善与包容品质,这是我们精神养分的重要来源。
范文评析
第一,开篇第一段话通过寓言故事引出文章谈论的主题“你应该向水学习”,这是文章非常独到之处,能够引起阅卷人的高度注意。
此外,文章主旨观点在段落最后交代得非常清楚:“师从善动之水也可以学习水的包容品质”。优秀文章的特点就是能够做到“观点清晰”,这是大家一定要慢慢培养的写作能力。
第二,分论点一谈到了为什么要学习水的品质,即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体现。
第三,分论点二论述学习水的哪些优秀品质。因此,文章的逻辑关系非常清晰,采取层次递进方式排篇布局。
此外,也是这篇范文作者做得很好的地方:论证方式多样化,论证的素材体现作者较高的文化素养。
更多备考资料欢迎添加通化华图小客服:ht3500222
以上就是【国考申论范文参考:以水为师,】的相关介绍,如果要了解更多热门资讯,欢迎关注吉林华图教育。
贴心微信客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