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分校

您当前位置:公务员考试网 > 吉林人事考试网 > 吉林国家公务员考试 > 试题资料 > 笔试模拟 > 申论热点 文明乘车还有多远?

申论热点 文明乘车还有多远?

2021-07-02 08:43:48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jl.huatu.com 文章来源:吉林华图

关注【吉林华图】公众号获取更多考试资讯
点击关注

申论热点 文明乘车还有多远?

  一、背景事件

  一段视频热传:视频中,北京公交车上这名自称肢体残疾、60多岁的女性指责年轻女孩未第一时间让座大声喊叫,并在言语间歧视外地人。她自称“是正黄旗人,有通天纹”,说着,还摘下了自己的帽子,指着自己的额头给那位年轻女乘客看。车上有乘客看不下去,劝道:“这跟北京外地有什么关系啊?您这不是挑起矛盾吗?”但她并不听劝,并说:“我就瞧不起外地人,没素质。”

  二、表达观点

  北京正黄旗大妈被行拘:

  从北京公交集团工作人员对此事回应表示,这位大妈的行为未对人身或财产造成实质的伤害,只能做道德层面的引导。

  “道德层面的东西我们不好处理,(引导文明乘车)这块工作其实我们一直在做,但没办法保证每个乘客都符合道德准则,只能一点点改善。目前从法律规范上来说,她没有明确的违法行为。除非她危害公共安全,或者违反了公共治安的一些条例的情况下,我们才会选择报警,让警方处理。”该工作人员说道。

  有网友调侃道:“2021年了,还搁这八旗呢?”“那你不应该坐公交车,应该坐八抬大轿。

  视频拍摄者在接受采访时称,当时这个大妈一上车就喊着说自己是残疾人,让小年轻赶紧起来让座,“可能是她觉得应该不用她说就有人起来给她让座吧,可是她当时刚上车就自己喊出来了,完全没给别人反应的时间”,受访者称,“而且她活蹦乱跳的,也看不出来哪儿残疾了,当时车上是有空位的,但她就要求让坐在老弱病残专座上的人让座”。

  观点总结:文明乘车,关乎你我,关乎公共秩序!文明不能仅仅靠教育引导,更需要法律来震慑。一次的法律震慑远胜千万次的教育引导。

  三、事件起因

  1、部分公民的公共道德素养偏低。歧视外地人、侮辱性语言的出现,表明是内在的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的私心在作祟。

  2、社会舆论监督乏力。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公众精神文明层面的教育力度稍显薄弱,紧靠德育教化来潜移默化,显然是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3、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执行不力。规则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也唯有坚决、果决地执行,才能树立“制度”的权威。

  四、有效举措;

  1、线上线下齐发力,强化文明宣传力度。当前处于全媒体时代,借助主流媒体营造文明“大环境”,比如短视频、车载广告等形式。毕竟,大都市的“大”在于人口之“大”,在人口的繁荣,在于对外来人口的包容、尊重;而地域本身的优越感、和对其他地域的歧视,本身就是不文明、没素质的体现。比如在北京,很多“老北京人”或是“北京老人”,老有所为;他们在疫情期间,志愿巡逻测量体温;他们加入交通协管员的队伍,帮助疏导交通;他们是垃圾分类督导员,不怕脏不怕累,助力环保事业……他们赢得的是社会的尊重。

  2、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公共交通工具的空间,属于公共空间;公共秩序的维护,不仅仅是对正向文明形象的宣传,更在于对不文明行为的抵制。因此,对于危害公共秩序、公共文明的个人,仅仅批评教育是不够的,还需将之纳入征信体系,加以约束,让“无形的”信用,也能变成“有形的”便利。

  3、严格执法。沉默绝不会让文明,适时到来;唯有公权力的强力及时介入,才能留下文明的痕迹、守护公共空间的善良。这也是常说的“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更何况,在你我他共存的公共空间内,与人善言、暖于布帛。

  五、附带课程图片及链接且注明原创。

网课学习—— 华图优品

面授课程—— 助你上岸

招考公告—— 招考资讯

图书推荐—— 图书教材

以上就是【申论热点 文明乘车还有多远?】的相关内容,如果要了解更多公务员行测,公务员考试相关内容,欢迎关注吉林华图教育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2021年国考结构化面试
吉林华图:jilinht
想考上公务员的人都关注了我们!
立即关注

10w+
阅读量
150w+
粉丝
2w+
点赞数

联系我们
京ICP备11028696号-11 京ICP证1301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1470号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