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分校

您当前位置:公务员考试网 > 吉林人事考试网 > 吉林华图各分部备考文章专栏 > 大安华图 > 2022国考申论冲刺:热点预测篇

2022国考申论冲刺:热点预测篇

2021-07-01 17:33:39 吉林公务员考试网 jl.huatu.com 文章来源:大安华图

关注【吉林华图】公众号获取更多考试资讯
点击关注

2022国考申论冲刺:热点预测篇

  申论预测4:数字中国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网络提速降费力度,实现高速宽带城乡全覆盖,扩大公共场所免费上网范围,明显降低家庭宽带、企业宽带和专线使用费,取消流量“漫游”费,移动网络流量资费年内至少降低30%,让群众和企业切实受益,为数字中国建设加油助力。3月6日,三大运营商共同宣布,争取在7月1日前取消流量“漫游”费。提速降费既能惠及广大用户,也有利于企业搭上数字经济的快车,助力数字中国建设。

  二、写作素材

  我国光纤宽带用户数和手机宽带用户数已经是世界第一,网络用户数的不断增加也在摊薄网络费用的成本。之所以说提速降费有空间,是因为群众和企业呼声高、需求旺盛,这是市场发展大势所趋。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和网络技术进一步成熟,为高速宽带城乡全覆盖和扩大公共场所免费上网范围提供了可能;随着电话长途漫游费取消,流量‘漫游’费取消势在必行,宽带已成为家庭和企业的‘标配’,宽带和专线使用费必然大幅降低。”

  ——有利于降低创业创新成本

  提速降费有利于实现各种创业资源和创新要素的互通及共享。提速降费能减少企业使用网络的成本,从而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对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大有裨益。随着提速降费政策不断落实,这些益处将逐渐显现。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创新型产业都需要高质量网络的支持,移动网络流量资费年内至少降低30%是企业更好拓展业务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推动力。

  随着流量费用进一步降低,企业可以节省宽带和专用线路支出;可以“开疆拓土,让更多老百姓和合作伙伴及时、充分获得企业发展的信息,进而扩大企业在市场上的影响力;还能让企业有充分的机会拥抱最新的技术,经营行业发展大数据,做好交叉学科研究。随着流量费用进一步降低,“互联网+”的作用将更加凸显,将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投身信息产业,提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积极性。同时,更少的网络资费还将助力实体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邓中翰指出,无论是“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商业”还是“互联网+社会管理”,都是把通讯作为一个基本要素,基本生产要素的降价能够提升整个经济的活力,推动更高质量的发展。

  ——助力数字中国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表示,随着“提速降费”政策进一步落地以及5G技术的推进,未来使用智能设备的群体会越来越壮大,届时将会诞生越来越多的“数字居民”。在更高的网络普及率和庞大的人口基数拉动下,中国的数字经济势必会加速发展,传统产业也将陆续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未来智慧医疗、智慧养老和智慧交通等都大有可为。各行各业都将迎来数字化和智能化风潮,致力于为“数字居民”提供消费服务的智能行业,以及努力推进行业智能化发展的企业,将迎来非常大的市场机会。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童金南看来,网络提速降费将在科技教育和信息消费领域产生蝶变效应,大幅降低科技知识传播的成本。“降费后,公众获取科学知识的成本降低了,有助于刺激大众的求知欲,撬动信息消费,让‘互联网+’更快推动社会公众进步。”王嘉鹏代表告诉记者,网络提速降费将推动无人驾驶汽车等人工智能新技术的发展,助力数字中国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表示,建设数字中国,需要不断提升计算力水平,构筑世界一流的云数据中心和大数据平台,这是建设数字中国的基础和保障。建设数字中国首先要实现政府和企业业务上云,加快组织数据的共享开放,并融合互联网数据开发创新应用,不断释放数据智慧。所有这些,都离不开高速网络的支持。网络提速降费,将有利于打造智慧政府、智慧企业,提升政府社会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助力企业转型升级,让每个人都享受到数字中国的便利。

  ——数字中国经典案例纪实,江苏吴中:“数字新区”打造城市智慧新名片

  “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这里“东吴”指的便是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古来吴中就是江南运河航运的要地,鱼米水乡,丝织刺绣,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过去,这里以“良渚文化”、孙子兵法闻名于世。如今,“数字新区”成为吴中新的时代标签。

  当前,随着经济形态、城市规模、社会结构与形势等日益复杂化,社会运行和政府管治面临严重的挑战,已进入需要精细化和智慧化的管理服务的时代。精细化的管理服务,需要精确的信息来辅助管理决策,只有精确的信息才能提供解决复杂问题的可能。随着IT技术的发展,当下信息化的发展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现在是向数据要执政力、向数据要生产力的时候,只有依托“大数据”,才能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加快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建设数字中国。”大数据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创新动能与引擎,发挥其价值功能,是各地方产业创新发展,构建数字化城市的核心理念。紧跟国家战略发展布局,吴中区将大数据融入吴中的政府监督、产业建设、民生治理之中,用实际行动演示了何为以数治市!

  吴中“数字新区”建设理念源于2015年。彼时,大数据应用在国内外城市建设中掀起热潮。在苏州,从古城到国际化大城市,摆在其面前的,是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如何构建、城市资源保障供应如何强化、市容环境质量如何提升、城市安全运营如何保障等一系列挑战。当地政府一直思考,如何能够在当前政务、公共应用基础上发挥大数据潜能,庞大的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如何产生回报,并助推整个城市的管理,提升地方竞争力。

  作为当时新出炉的国家发展战略,大数据能够以传统技术方式难以展现的关联关系,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共享,促进社会事业数据融合和资源整合,极大提升了政府整体数据分析能力,为有效处理复杂社会问题提供新的手段。

  为此,吴中区政府专门组成“智慧吴中”工作领导小组,对当地信息化结构进行了全盘调研摸底。

  事实上,随着互联网、电子政务的发展,吴中区各政府部门、各公共事业单位都加大了信息化建设投入,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渐完善、资源内容逐渐丰富,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这种快速发展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各自为营的现象比较严重,并呈现出多种多样、存放地点分散、传输方式不统一、获取方式也各不相同等多种问题,造成重复投入、重复建设,各种公共信息资源难以共享。

  有感于大数据的强大功能,吴中区领导高瞻远瞩,认为实现数据互联势在必行!为此,吴中区领导层面数次召开全区动员协调会,组织各局办及相关人员进行大数据学习活动,提高各层级认识,同时,数十上百次同各相关局办协调沟通,通过不懈努力,打破重重壁垒,最终制定了“大数据+智慧吴中”三年行动计划。

  根据三年行动计划,吴中区将深度利用政府及社会数据资源,促进政府部门和公共事业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提高政府办事服务效率,避免重复投入,造成资源浪费,同时解决目前信息化建设中各自为政的难题,推动“大数据+智慧吴中”的整体发展,最终通过大数据运用实现政府数据资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以此为契机,吴中区政府与国内首屈一指的数据资产运营商九次方大数据合作,通过智慧办各数据汇集政策指定,当地区领导带领九次方团队在全区70多个局办上门协调数据共享工作,对于垂直条线的业务部门,甚至协调至市级层面,市区两级联合推动。同时,经过多方商议,吴中区政府与九次方大数据联合成立江苏太湖九次方大数据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简称太湖大数据),以此为分界线,太湖大数据以吴中城市大数据中心建设为核心,顺利打通吴中数字化新区建设的通道,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机制,实现了基于数据的科学决策,开启了吴中以“数”治市的新篇章。

  ——“数字新区” 有的放矢

  如何利用大数据构建吴中数字化新区?太湖大数据将大数据不仅仅作为一种技术应用于数字新区建设中,而作为一种基础融于整个“智慧吴中”建设顶层设计,通过构建城市大数据中心,加速推动“智慧吴中”规划落地实施。

  事实上,对于政府将推广实施的数据改造公共管理,用数据提高决策效率和决策质量,用数据构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把大数据决策作为政府工作一个新的战略等一系列思想,城市大数据中心是一个非常好的立足点。

  以大数据中心为平台实现数据公开共享,引导经济社会在运行过程中主动收集和开发利用数据,提升政府管理服务水平。可以开放共享推动大数据应用,开发应用带动大数据发展,以大数据发展促进社会创新。

  为此,城市大数据中心建设从立足于数据标准、归集沉淀、清洗规范、共享开放、交易应用、安全保障等方面服务,推进政务数据资源梳理、采集和基础库入库工作;推进并不断扩展区域政务信息基础数据库领域和资源;协调经济社会数据资源的组织管理,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大数据研究、开发和应用。

  申论预测5:人才强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推动人力资源自由流动,支持企业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加大高技能人才激励,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拓宽外国人才来华绿色通道。集众智汇众力,一定能跑出中国创新“加速度”。

  二、写作素材

  二三线城市愈演愈烈的“抢人大战”中,南京再一次“加码”。近日,南京市推出旨在引进大学毕业生的“宁聚计划”,在创业和就业上予以支持。其中,外地高校毕业生来宁面试,可报销相关费用,标准为生均1000元。目前,南京是国内首个对应届大学生开出“面试补贴”的城市。

  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一座城市最根本的优势。近年来,不少二线城市出台史上最给力的人才政策,在住房、户口、创业扶持等方面给予优惠,不拘一格地大量抢夺人才。

  抢夺各类人才。近年来,一些二线城市坚持全面招才引智。不仅招纳国内外顶尖人才、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还招纳普通的技能人才和高校毕业生。这些城市唯才是用,希望把高、中、低端各类人才都尽量招揽过来。城市的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二线城市坚持招才引智全面化,是希望发挥高层次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发挥其他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当前,我国正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嬗变,二线城市要迈向“制造强市”,需要大批技艺成熟、过硬的技能人才作支撑,因而技能人才成为一些二线城市引才的重点。

  抢夺年轻人才。许多二线城市广揽人才,有意向年轻人才抛出橄榄枝。一些城市对高校毕业生、职业(技工)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和技能人才实行“零门槛”落户,郑州提出“每年吸引20万名高校毕业生”,武汉提出“5年留住100万大学生”, 成都大力实施“蓉漂”计划。二线城市青睐年轻人才,至少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一座城市的活力主要是靠年轻人来体现,吸引和留住更多的年轻人才,能够增强城市的活力。另一方面,年轻人才可塑性强,可以培养和历练成为高端人才,招揽年轻人才是着眼城市长远发展的考虑。

  抢夺全球人才。新加坡资政李光耀曾说过,中国是从13亿人中挑选人才,而美国是从70亿人中挑选人才。这一情形已经被打破。近年来,不仅我国一线城市能够从全球引才聚才,二线城市也注重增强人才政策开放度,敞开大门招四方之才,彰显面向全球引才聚才的博大胸怀。二线城市在引进国外人才上,注重引进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未来产业方面的外国专业人才,简化外籍人才停居留手续,建立市场认定外籍人才申请在华永久居留机制,畅通外籍华人申请在华永久居留渠道。招才引智全球化,对于二线城市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人才优势,发展未来型、成长性的产业,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经济的竞争、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一流的人才,谁就在竞争中赢得了主动。二线城市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拘一格抢夺人才,必然带动人才聚集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带来城市更加繁荣与美好。

  近来,随着一线城市落户政策逐渐收紧、房价高企、生活成本上升,人才溢出效应逐渐显现,原本处于第二梯队的二线城市迎来人才单向流出的历史拐点。属于二三线城市的“机会窗口”已然开启,然而从一线城市溢出的人才,并不会雨露均沾惠泽每个城市,二三线城市间的“马太效应”也将随之加剧。这场人才争夺战打什么、怎样打,如何让人才“来了不想走”,显然不是靠几个政策红包就能完胜的,更需要城市的远见卓识和综合实力。

  人才竞争的本质是制度竞争。当今世界,人才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人才竞争已不仅是单纯的薪酬待遇比拼,而日益演变成人才发展治理体系的较量。城市人才竞争已从1.0时代跨入2.0时代。“吸引人才靠广告,留住人才靠制度。”优惠政策有利于人才向二线城市集中,发挥人才的集聚效应,但简单地拼资金、拼优惠政策,已很难形成持久的人才吸引力,决定人才流向和作用发挥的因素,越来越体现为政策环境、发展空间、文化认同、人居环境等综合性实力。人才政策极易被模仿复制,优势很难长久保持。而人才发展治理体系的形成,需要更大的智慧,更长的时间,也更难复制模仿。落户、住房、现金补助这些优惠政策固然诱人,但从长远看,城市对人的吸引力更体现在看不见的层面,如“清”“亲”政商关系、完善的公共服务、公平的竞争环境、开放包容的文化等,这些因素才是真正构筑人才洼地、投资盆地、技术高地的决胜密码。

  人才竞争的基础是产业竞争。产业与人才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产业结构决定人才需求结构,产生“拉力效应”;人才结构是产业升级的内在动力,产生“推力效应”。目前二线城市纷纷制定发展规划,大都以金融业、科技产业、信息技术、游戏娱乐业等为主,这些产业的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高。城市“抢人”既不能好高骛远、贪大求洋,也不能“捡进篮子都是菜”,必须紧扣产业链、创新链布局人才链,人才政策与产业政策有机融合,形成“人才驱动—产业发展—人才集聚”的良性循环链。人才引进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拼政策拼重金,忽视环境营造和服务提升,要打破以往政策仅注重物质奖励的支持模式,更加注重政府支持的精准化,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根据人才创业的不同阶段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人才竞争的核心是环境竞争。成就人才的环境,比物质待遇更宝贵。硅谷创新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就是因为形成了最具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有人把硅谷比喻为热带雨林,有充足的阳光、空气和水分,既有领军企业“大树”,也有新生企业“小苗”。衰老的“大树”或“小苗”死去,留下的人才和技术资源又会形成深厚的“腐殖质层”,催生和滋养新生的创业“种子”。环境竞争的核心就是“给老虎一座开阔的山,给猴子一棵舒适的树”。城市发展要聚焦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围绕产业形成一个生态链,培育聚焦产业、开放多元、活跃互动的人才群落,建立创意交换社区、知识社区、人才社区,推动市场、政府和社会资源有机互动,创意、创新与创业活动有机萌发,实现人才与产业、人才与城市共生共荣的生态系统,以强大的“人才气场”使创新企业高度集聚、创新资本充分涌流、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人才竞争的根本是文化竞争。文化的力量最深沉而持久。专门研究创新人才的美国学者佛罗里达认为,创新人才喜欢的居住地不一定是有大机场、大超市的地方,而是文化氛围良好、具有浪漫情调、便于生活的地方。最近几年,浙江的特色小镇风生水起,就很好迎合了创新人才的这种心理需求。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对人才最具吸引力。前几年“逃离”北上广的都市白领,这几年又悄悄“逃回”北上广,有专家指出,大城市往往更加开放、相对公平,而一些二三线城市往往更讲关系、论人情。每个城市都必须深刻认识到,一个“拼爹拼妈拼背景”的故事,足以产生抵挡万千人才步伐的破坏力。要树立开放包容的理念,破除“武大郎开店”的心态,容得下比自己强的人,不能搞“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就不行”的潜规则,把人才驯成“听话”的奴才。要营造公平竞争、自由拼搏的氛围,打破论资排辈、迁就照顾的陋习,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机制,让人才安下心来埋头苦干,有全身谋事之心而无侧身谋人之虞。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让每个创新创业创优的思想和行动都能得到鼓励和支持,让每个人的创造力量充分释放。

  申论预测6:乡村振兴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学制定规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依靠改革创新壮大乡村发展新动能。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互联网+农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使农业农村充满生机活力。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战略提到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并对具体的振兴乡村行动明确了目标任务,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中国过去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中国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中国文化的本质是乡土文化,故而,振兴乡村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中国走出“中等发达国家陷阱”,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写作素材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乡村振兴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并列为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七大战略”,足见对其的高度重视。作为国家战略,它是关系全局性、长远性、前瞻性的国家总布局,它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和关键问题。乡村振兴正是关系到我国是否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差别、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关系到中国整体发展是否均衡,是否能实现城乡统筹、农业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为此报告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总体要求,就是坚持农村优先发展,按照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动城乡一体、融合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的发展必然要有兴旺发达的产业支撑,只有在乡村实现因地制宜、突出特点、发挥优势,形成居于市场竞争力又能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乡村才能有活力,经济才能大发展;要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充分科学合理利用自然山水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祛除乡村生活陋习,治理美化乡村生活环境,真正使乡村成为山清水秀、天高云淡、风景如画的充满希望的田野和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要弘扬乡土气息的优秀传统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风尚,使整个乡村社会更加互助发展,乡邻和睦,乡风文明。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最基础,要坚持法治、德治、村民自治相结合的治理结构,让村民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要弘扬和传承优良的传统道德观,把尊老爱幼、济贫扶弱、维护公益作为道德标准去衡量。每一个村民的言行举止,要把乡规民约、村民自治整合起来,在保障宪法和法律实施的基础上,把乡村治理结构中的切合当地实际的村民自治与法治、德治结合起来,形成治理有序的规范体系。只有有效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每个人有尊严地生活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大家庭里,这才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归宿。

  当前,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的统计公报,中国城市化水平已达到54.77%,预计到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60%。如何处理好城乡一体,避免其他国家城市化进程中所走过的弯路,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城镇化之路?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提出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建设等。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正是这一系列探索的集大成。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饱含了“乡村振兴”的诸多思想。简单梳理大致有以下主要思想:

  一是“两山理论”的提出。2005年8月15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同志在安吉县余村调研时提出:“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便是如何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发展经济相互关系的著名的“两山理论”。

  二是“记住乡愁”的呼唤。2013年12月12—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总书记到会并作重要讲话,他指出:“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他还指出:“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三是明确“新农村建设原则”。2015年1月,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提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四是寻找脱贫攻坚的新路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17年10月19日,总书记参加贵州省代表团审议报告讨论时说:“脱贫攻坚,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个重要渠道。要抓住乡村旅游兴起的时机,把资源变资本,实践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同时,要对乡村旅游做分析和预测。如果趋于饱和,要提前采取措施,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五是要把厕所革命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2017年11月,总书记对旅游系统推进“厕所革命”工作取得的成效作出重要指示:“两年多来,旅游系统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体现了真抓实干、努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但景区、城市要抓,农村也要抓,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丰富的过程。在国家行政管理和具体执行层面,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一是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

  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下,2008年浙江安吉县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出台《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中央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考察安吉后说:安吉进行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鲜活标本。

  三是特色小镇建设。2016年2月,《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明确提出: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推动小城镇发展与疏解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服务“三农”相结合。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产业、先进制造、民俗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魅力小镇。此后,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中央部委出台系列文件对特色小镇建设提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和工作要求。

  四是大力推进“田园综合体”试点工作。2017年2月5日,中共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业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2017年6月5日,财政部下发《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河北、山西、内蒙古、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云南、陕西、甘肃18个省份开展试点工作。每个试点省份安排1个试点项目,按3年规划,共安排中央财政资金1.5亿元,地方财政资金按50%投入,3年共投入2.25亿元,最终实现“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环境优”的目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伟大的意义。

  第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是回归并超越乡土中国。中国本质上是一个乡土性的农业国,农业国其文化的根基就在于乡土,而村落则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振兴乡村的本质,便是回归乡土中国,同时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超越乡土中国。

  第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本身是对近代以来充满爱国情怀仁人志士们理想的再实践、再创造。20世纪30年代,兴起了由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等人为代表发起的“乡村建设运动”。诚如梁漱溟所言,乡村建设运动,是由于近些年来的乡村破坏而激起来的救济乡村运动。虽然他们的实践在抗战烽火中被中断,即使不被中断,实践也必然会失败。因为不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社会,没有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共和国,爱国知识分子们的满腔热血最终只会化为一盆冰水。但是他们提出的发展乡村教育以开民智,发展实业以振兴乡村经济,弘扬传统文化以建立乡村治理体系等思想,无疑是十分有益的尝试,对于我们今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仍然有着启示作用。

  第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核心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中央制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我国农业不发达、农村不兴旺、农民不富裕的“三农”问题。通过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达到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协调,促进农业、加工业、现代服务业的“三业”融合发展,真正实现农业发展、农村变样、农民受惠,最终建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人的美丽乡村、美丽中国。

  第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乡土文化,中华文化的根脉在乡村,我们常说乡土、乡景、乡情、乡音、乡邻、乡德等等,构成中国乡土文化,也使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核。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就是重构中国乡土文化的重大举措,也就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战略。

  第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有力抓手。中国是个人口大国,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历来是国家安全的根本。总书记说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是要让粮食生产这一农业生产的核心成为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使农业大发展、粮食大丰收。要强化科技农业、生态农业、智慧农业,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不被突破,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而不会受国际粮食市场的左右和支配,从而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了解更多热点知识备考,请关注大安华图教育。微信:19990599397;咨询电话:0436-5348686

网课学习—— 华图优品

面授课程—— 助你上岸

招考公告—— 招考资讯

图书推荐—— 图书教材

以上就是【2022国考申论冲刺:热点预测篇】的相关介绍,如果要了解更多热门资讯,欢迎关注吉林华图教育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2021年省考面试课程
吉林华图:jilinht
想考上公务员的人都关注了我们!
立即关注

10w+
阅读量
150w+
粉丝
2w+
点赞数

联系我们
京ICP备11028696号-11 京ICP证1301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1470号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