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分校

您当前位置:公务员考试网 > 吉林人事考试网 > 吉林华图各分部备考文章专栏 > 抚松华图 >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人类社会和历史唯物主义详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人类社会和历史唯物主义详解

2021-05-29 09:51:15 吉林公务员考试网 jl.huatu.com 文章来源:抚松华图

关注【吉林华图】公众号获取更多考试资讯
点击关注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人类社会和历史唯物主义详解

  一、人类社会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观是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 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 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属于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 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如何处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关键。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从而 唯物地、辩证地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 在的反映并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社会的实践本质

  如何理解社会的本质,这是历史观的核心问题,也是各派历史哲学争论的一个焦点。在马克思主义哲 学产生之前,人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把握社会的本质,其主要的观点有三种:一是把人类社会神化的神学 历史观,二是把人类社会精神化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三是把人类社会自然化的自然主义历史观。上述三种 观点的共同的认识论根源是不理解实践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能用实践的观点来看待社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人类实践及其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全面探讨,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 是实践的”,在人类哲学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

  (1)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物质世界的社会性活动,实践内在 地包含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自身意识的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了人类 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因而人类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2)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有三种基本类型,即制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创立和 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和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这三种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 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对象化为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主要是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而社会关 系、社会结构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和实践得以进行的基础,因此,社会发展的动力绝不会产生于人 的实践活动之外,它只能形成于人的实践之中。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 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生产力就是“人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因此,人的物质实践活动构成了社会发展 的动力之源。

  确认实践是社会的本质,并不是否定社会的物质性,恰恰是更深刻地说明了人类社会物质性的特殊 本质,为科学地揭示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规律提供了依据。

  3、社会的经济结构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其内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经济结 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社会经济结构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 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作为“生产关系的总和”,社会经济结构有其特有的功能。第一,它以一定形式把人和物结合起来, 使生产力中的人和物的要素由可能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并对生产力产生反作用,促进或阻碍生 产力的发展。第二,它直接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构成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的现实基础。因 此,马克思又把作为生产关系总和的经济结构称作经济基础,以与上层建筑相对应。

  (1)生产力。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 物质力量。生产力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构成了生产力的基本要素。生产力 要素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实体性要素,一类为智能性或渗透性要素。

  (2)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中才构成现 实的生产力,这种社会形式就是社会的经济结构。从内容上看,社会的经济结构就是生产关系。生产关 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一个整体,有其内在结构。从静态上看,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 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构成。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基本的、决定的方面,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 的基础。这是因为,只有‘所有制关系,才能把生产力中人和物的要素结合起来,使生产力由可能的变为 现实的;只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人和物结合的具体方式和方法,才是区分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标 志;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从动态上看,生产关系体现在社会生产的全过程,即 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中。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所结成的关系就是生 产关系。总之,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统一体。

  4、社会的政治结构与国家

  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 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庭和监狱等实体性要素以及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和规章 等制度性要素。同经济基础相对应,政治结构又称政治的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人们根据经济基 础的要求,并通过人们的意识而形成的,是“思想的物质附属物”。从其归根到底由经济关系决定、并且 总是一定的思想意图的贯彻来说,它是通过人的思想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因而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国家的存在本身就表明阶 级矛盾不可调和。国家本质上是一个阶级概念、政治范畴,它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 个阶级的暴力机关。

  国家的本质是通过国家的职能,即国家的社会作用表现出来的。国家的职能分为对内和对外两个 方面。对内职能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对外职能主要是组织国防,防御外来的侵略和颠 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保护本国的根本利益。国家同阶级一样,也是 历史的范畴,它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亡。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新型国家,它是从有阶级社会进入无 阶级社会的过渡。

  5、社会文化结构与意识形态

  (1)文化结构的含义。社会的文化结构主要是由社会意识形态构成的,是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 容的观念体系的基本结构。社会意识形态是指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从而也反映一定阶级或社会集 团的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那些不反映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在阶级社会中不具有阶级性的 意识形式,如自然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这些非意识形态也是社会文化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 会的文化结构就是由艺术、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科学等有确定规范的系统化的社会观念及 其联结方式形成的有机系统。作为文化结构中主体部分的意识形态属于思想的上层建筑,它同政治结 构一起构成了社会上层建筑的整体。

  (2)意识形态的本质。意识形态属于社会意识范畴。社会意识是和社会存在相对应的哲学范畴。

  社会存在包括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则总括了 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在社会意识诸形式中,那些反 映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意识形式,称为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的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于我 们认识各种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观念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有助于我们揭示各种观念所 反映的社会内容和阶级实质。意识形态根源于社会存在,但它一经产生,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具有 特殊的功能。主要表现在:①意识形态的变化发展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②意识形态 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③意识形态对社会经济结构以及政治结构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二、社会发展规律

  1.社会规律及其特点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规律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规律,与自然规律相比,社会规律具有 以下特点。

  (1)从社会规律的形成机制看,它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

  (2)从社会规律起作用的方式看,由于社会规律得以存在并发生作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人的有目 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所以社会规律只有通过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体现出来。

  (3)从社会规律的表现形式看,社会规律主要表现为统计学规律。

  尽管社会规律有其特殊性,但它仍与自然规律一样,有其客观性。社会规律的客观性表现为它是无 数创造历史的个人相互作用的“合力”,它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二者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 产关系。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其物质内容,它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而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 所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表现在: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 质和形式,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在生产方式中,生 产关系是生产力赖以存在的社会形式,它体现着人们的经济利益,影响人们在生产中的主动性、积极性, 从而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自始至终地存 在着矛盾,不适合时有矛盾,基本适合时也有矛盾,只是矛盾的性质和特点不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矛盾运动过程,就是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构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历史唯 物主义把它表述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的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发展变化的方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 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掌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一规律十分重要。

  第一,这一规律是我们理解社会历史的钥匙。对一切重大的社会现象的认识都可以从这一规律中 追根溯源,从而得到科学的理解。

  第二,这一规律掲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是我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科学 依据。

  第三,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代表自己先进性质的根本要求和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最 根本的客观依据。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即经济结构,是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 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与此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上层建筑的这两个部分 是相互制约的,政治上层建筑是以思想上层建筑为指导建立起来的并与之相适应,思想上层建筑要通过 政治上层建筑来体现并保证自己的实现。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 而建立起来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及其方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从服务的方向 上看,上层建筑一方面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和调节来为经济基础服务,调控的手段有法律、经济、思想 等手段;从服务的效果上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况,它既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 阻碍作用。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 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这一规律表明,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是否需要改革以及改革的形式和方向,都取决于 经济基础的状况。

  想要了解更多公务员考试技巧,添加抚松华图微信号19969533559

网课学习—— 华图优品

面授课程—— 助你上岸

招考公告—— 招考资讯

图书推荐—— 图书教材

以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人类社会和历史唯物主义详解】的相关介绍,如果要了解更多热门资讯,欢迎关注吉林华图教育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之辩证法

下一篇:没有了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2021年省考面试课程
吉林华图:jilinht
想考上公务员的人都关注了我们!
立即关注

10w+
阅读量
150w+
粉丝
2w+
点赞数

联系我们
京ICP备11028696号-11 京ICP证1301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1470号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