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8 17:28:07 吉林公务员考试网 jl.huatu.com 文章来源:白城华图
关注【吉林华图】公众号获取更多考试资讯
点击关注
教师事业编试题:教师招聘笔试语文之古代汉语40题教师版
一.选择题(共40小题)
1.加横线字词都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②璧有瑕,请指示王
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④决负约不偿城
⑤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⑥武使匈奴,明年,陵降。
⑦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⑧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⑩既至匈奴,置币厚遗单于
A.③④ B.④⑧ C.⑥⑧ D.③⑥
【答 案】B。
【解 析】本题考查词语的古今异义,可以用直选法,可以用排除法。
①美人:古,这里泛指王的妃嫔;今,美丽的人。②指示:古,指给……看;今,领导机关对下级机关布置工作。③辞谢:古,道歉;今,彬彬有礼地托辞拒收。⑤坚明:古,坚决明确地遵守;今,坚定明确。⑥明年:古,第二年;今,今年的下一年。⑦亲戚:古,亲人;今,外亲。⑨下车:古,赴任;今,从车上下来。⑩遗:古,送;今,遗失。
我们可以利用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或停顿,来区分词的界限,从而分辨古今词义的差异;我们结合词语出现的上下文语境,通过分析比较,也能分辨出古今词义的差异;我们还可以运用训诂学的比较互证的方法,通过对古文献资料的考证,判定它的词义,区别它的古今义。同时,对于辨析古今同形异义的双音节词语,要将几种方法结合使用,才能使辨析更为准确。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项是( )
A.期明年春再具舟载之:准备 陵降,不敢求武:访求单于召会武属官,前以降及物故:死亡 愿枉车骑过之; 路过、经过
B.臣等不肖:不才,无能 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两夜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连续 请毕今日之题,效死于前:献出
C.此五霸之伐也:功业 自分已死久矣:料想侯生摄敝衣冠:整理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通赞宾客:赞叹
D.顾未有路耳:只是 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议论、商讨如惠语以让单于:责备 而公子亲数存之:看问
【答 案】B。
【解 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尽管是解答文言实词理解方面的问题,但说到底还是一个文言文阅读问题。从阅读能力的角度来说,考生从初中到高中经历了几年的文言文阅读的实践,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文言基础知识,具备了起码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因而,对于一篇文言文考生应该是整体大致能读懂,局部理解有难点。所以,解答题目应本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把词放在句中,把句放在篇中,以此来解决文言实词的理解问题。
A. 过:拜访。译文:希望委屈您的车马,载我去拜访他。
B.正确。
C. 赞:赞扬。译文:公子领着侯先生坐到上位上,并向全体宾客赞扬地介绍了侯先生。
D.论:判定。译文: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
解答文言实词这类型的题目,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技巧可供参考:
1、读文技巧。理解字词是读懂文章的关键,理解文意是解决个别字词问题的依托。因此,要理解文言实词,首先要会读文言文。这里要掌握三点技巧:①培养文言意识。文言文的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大多不同于现代文,因此,在思想上让自己进入文言情景、形成思维上的文言状态非常重要。这是解读文言文的感性入口。②明辨体裁风格。招教考试考查到的文言文文体样式主要有三种:传记,散文,议论文。其中传记是重中之重。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笔法,有不同的用词习惯,心中有文体概念不仅有助于把握文意,而且便于理解词语。同时,文章的整体风格特点也是解读文章理解字词的一个重要切入点。③熟知文化常识。文言文中往往含有比较多的历史文化信息,比如,典章制度、官职封号、历法纪年、礼仪器物、姓字名讳等等。如果不了解这些知识,它们往往就会成为阅读理解的绊脚石。
2、读句技巧。文言实词最小的语境就是其所在的句子。文言语句有其“个性”特点:①句子的构成要素大多是单音节词语;②虚词使用频繁;③句式特殊(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④词类活用。这些特点都是把握句意的重要的“节点”。因此,应在把握这些“节点”的基础上,理解句意。同时,也应注意到句与句之间的关联性,不能把语句割裂开来理解,不能断章取义。大致理解了句意,推断实词的含义也就有了依据。
3、读题技巧。文言实词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尽管题干、选项都比较简单,但读题也必须认真而仔细。读题干,要弄清题干要求是选择“正确的一项”还是“不正确的一项”。读选项,一读句子,把握句子的基本特征,弄清所选语句在文中的位置;二读解释,揣测命题人设题的目的和方向,大致确定词语释义的方向,据解释判断实词的词性以及该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
4、选答技巧。由于命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答题的过程就是确定选项的过程。在确定选项的具体操作方面,可以采取下面的方式:①用带入检验的方式将解释放入句子中,试试解释是否符合语境,语句是否通畅,与原文大语境是否吻合。②用排除确定项的方式将自己有把握的选项剔除出去,以缩小选择的范围,降低选择的难度。③用选项对照的方式对相对熟悉的词语侧重于进行意义用法的分析判断,对较为陌生的词语侧重于从与语境的关联性的角度进行推断。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弃甲曳兵而走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
C.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D.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答 案】D。
【解 析】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用法。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A.连词,表修饰/连词,顺承关系
B.连词,表假设,兼让步,就是/副词,况且
C.代词,其中的/代词,他的。
D.所字结构。
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4.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
③方欲发使送武等
④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答 案】D。
【解 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任何一个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虚词的具体义项。
引:①是“延请”的意思,②是“牵、拉”的意思。发:③是“派遣”的意思,④是“出发”的意思。
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说》)
D.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蜀道难》)
【答 案】C。
【解 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即“通用、借代”,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其他类型的字代替本字。需要考生平时对通假字多归纳汇总,并熟悉常见通假字。
A.“无”通“毋”,不要;
B.“生”通“性”,天赋,资质;
C.无通假。译文: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
D.“匪”通“非”,不是。
常见通假字:
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滕王阁序》)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销”通“消”(《滕王阁序》)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机”通“几”(《滕王阁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师说》)
或师焉,或否焉:“不”通“否”(《师说》)
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六国论》)
6.下列各句中对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斗酒十千恣欢谑 放纵
②二十三丝动紫皇 感动
③且硕茂,早实以蕃 果实
④勖尔植,督尔获 养育
⑤鼓瑟希,铿尔 稀疏
⑥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表达
⑦其制稍异于前 形式
⑧名其室曰苦斋 取名
⑨浴乎沂,风乎舞雩 吹风
A.①④⑦⑧⑨ B.①⑤⑥⑦⑨ C.②③⑤⑥⑧ D.②③④⑥⑧
【答 案】B。
【解 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考生应借助平时积累,根据具体语境来推断词义。
③“且硕茂,早实以蕃”的“实”是名作动,应解释为“结果”。译文: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而且多。
④“勖尔植,督尔获”的“勖”应解释为“勉励”。译文: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
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般有四种方法:
(1)因文定义法。一个词一般有多个义项,然而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它的义项只有一个,因此我们要善于将实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考察,根据上下文进行词义的推断。
(2)语法结构分析法。考察该实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从而推断其意义。
(3)成语联想法。现代汉语中的成语,绝大部分来源于古诗文,因此有很多词语的文言意义在成语中得到了保留,在解释文言实词时,我们完全可以联系成语来推断其意义。
(4)整齐句式推断法。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我们可利用相似的结构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近或相反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7.下列句子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②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③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④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⑥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⑦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⑧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⑦ D.④⑥⑧
【答 案】A。
【解 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即“通用、借代”,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其他类型的字代替本字。需要考生平时对通假字多归纳汇总,并熟悉常见通假字。
①“不”通“否”,不给。
②“孰”通“熟”,仔细。
③无通假。译文:永元年间,他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
④“暴”同“曝”,晒。
⑤“受”通“授”,传授。获取更多资料详情咨询-W13324369361
以上就是【教师事业编试题:教师招聘笔试语文之古代汉语40题教师版】的相关介绍,如果要了解更多热门资讯,欢迎关注吉林华图教育。
贴心微信客服
上一篇:教师事业编试题:教师招聘笔试语文之古代汉语40题教师版(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