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1 14:54:24 事业单位考试网 jl.huatu.com 文章来源:吉林华图
公共基础知识每日一练(2020.10.13)
一、单选题
1.“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描述的是()的史实。
A.建立革命根据地
B.全民族抗日
C.红军长征
D.共产党开始土地改革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共党史知识。A项: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从此星火燎原,从胜利走向胜利。题干诗句描写的不是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史实。A项错误。B项: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制造事端、挑起战争,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12月9日重庆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题干诗句描写的不是全民族抗日的史实。B项错误。C项:“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出自毛泽东主席所作的现代诗《七律·长征》。意思是: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由此可知,这句诗描述的是红军长征的史实。C项正确。D项: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而土地问题又是农民问题的中心问题。解决农民问题,使耕者有其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重要阶级基础;是建立巩固的农村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中道路的重要前提。因此,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的不同阶段进行了多次的土地改革。但是题干中的诗句不涉及其中任何一次。D项错误。因此,选择C选项。
2.中国共产党着力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效。这主要体现了共产党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对()的坚持。
A.改革创新
B.以人为本
C.构建和谐社会
D.协调发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A项:改革创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动力。A项不符合题意,不当选。B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本题的所有表述都是围绕“人”展开的。这主要体现了共产党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对以人为本的坚持。B项符合题意,当选。C项: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全党全国人民行动起来,就一定能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C项不符合题意,不当选。D项:协调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协调发展理论的创造性运用,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升华,为理顺发展关系、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效能提供了根本遵循。D项不符合题意,不当选。因此,选择B选项。
3.1936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中指出,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不包括( )
A.红军的弱小
B.敌人的力量逐渐削弱
C.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
D.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知识并选错误项。《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毛泽东1936年12月在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的讲演,该著作科学地分析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四个特点:①中国政治、经济发展极其不平衡,而且经历了1924~1927年的革命;②敌人强大;③人民军队弱小;④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由此可知没有“敌人力量逐渐消弱”这个特点。B项错误,但与题意相符,当选。因此,选择B选项。
4.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之所以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是因为( )
A.没有真正理解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B.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在人们思想中占统治地位
C.剥削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拼命掩盖历史
D.离开了人的社会性,离开了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A项: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是实践的目的”说法有误,A项错误。B项:在《实践论》的写作时期,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确实在党员的思想中盘踞,但只是表象和结果,而不是实质和根本原因。B项错误。C项:在历史中,唯物论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不同的形态,这些观点虽然没有真正从实践的角度看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但并不是剥削阶级的观点。不能说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是剥削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拼命掩盖历史。C项错误。D项:《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写于1937年。《实践论》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践论》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科学地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知行关系问题。《实践论》中指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D项正确。因此,选择D选项。
5.毛泽东同志在1941年3月写的《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指出,党的农村政策是( )
A.土地革命政策
B.减租减息政策
C.农村根据地政策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A项: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的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从此进入了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农民的土地革命新时期。A项与题意不符,不当选。B项:减租减息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实行的减轻农民所受地租和高利贷剥削而不改变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土地政策。提出时间1936年7月。抗战时期,中共所采取的土地政策主要是减租减息。它一方面要求地主减租减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要求农民交租交息,照顾地主富农的利益。同时,实行“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合理负担政策,提高了贫苦农民的斗志,开始打破了农村基层政权由地主富农霸占的局面。B项与题意不符,不当选。C项:毛泽东说:“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的革命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到达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恢复和建立共产党的组织,建立革命政权和赤卫队。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C项与题意不符,不当选。D项:1941年毛泽东写的《农村调查》中指出:“现在党的农村政策,不是十年内战时期那样的土地革命政策,而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社会各阶层一致抗日,为了实行第二次国共合作,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土地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各阶层人民抗日积极性,对打败日本法西斯、赢取抗战胜利提供了条件。D项正确。因此,选择D选项。
6.1992年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针对一段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内和国内不少人在改革开放问题上迈不开步子,不敢闯,以及理论界对改革开放性质的争论指出:“要看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下列对于“三个有利于”理解错误的是( )
A.倡导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
B.可以直接判断“姓社姓资”的问题
C.与社会主义本质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D.不仅是衡量经济工作的标准,也是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并选错误项。A项:“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倡导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符合人的本质属性的要求。A项正确,但与题意不符,不当选。B项:“三个有利于”指的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992年初由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时提出,被视为人们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并不能直接判断“姓社姓资”。因为一个国家究竟是社会主义制度还是资本主义制度,主要看它们的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这是一个事实判断问题。“三个有利于”标准在衡量“姓社姓资”方面的主要意义是,判断它们所实行的这些制度是否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和进步性,亦即判断它们的“好坏优劣”,这主要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B项错误,但与题意相符,当选。C项:“三个有利于”标准与社会主义本质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是由社会主义本质所规定的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要把握“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完整性和统一性。C项正确,但与题意不符,不当选。D项:“三个有利于”标准不仅是衡量经济工作的标准,也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同时要正确把握“三个有利于”标准与各项工作的具体标准的关系。D项正确,但与题意不符,不当选。因此,选择B选项。
7.“中国制造2025”上升为国家战略,建设制造强国,既需要领军型人才,也需要大批技能高超的技工队伍,这主要是基于( )
A.劳动者素质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
B.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的是劳动者
C.以领军型人才为主,多种人才并存的人才结构
D.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需要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A项:生产力的智能性要素包括科学技术、管理和教育等方面。其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A项错误。B项:建设制造强国,既需要领军型人才,也需要大批技能高超的技工队伍,这主要是基于劳动者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凭借他们的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文化科学知识,不断改进劳动资料,创造新材料,推动技术革命不断向前发展。B项与题意相符,当选。C项:题干强调的是建设制造业强国需要高素质人才的原因,该选项讲的是人才结构,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C项与题意不符,不当选。D项:该选项强调的是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与建设制造业强国需要高素质人才的原因并无关系,D项与题意不符,不当选。因此,选择B选项。
二、多选题
8.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表现在( )
A.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B.它是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科学指南
C.它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D.它是广大人民最根本的利益代表
【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知识。ABC项: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之所以说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原因在于:一是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二是它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三是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准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四是以它为开端,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二,它是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科学指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国逐步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重大转变,使我国实现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主义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第三,它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尽管现在的国际国内形势和邓小平当年有了很大变化与不同,但邓小平理论所蕴含的主要思想、基本观点和方法论等没有过时,仍然具有现实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我们必须长期坚持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ABC项正确。D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代表最广大人民最根本的利益的是中国共产党。D项错误。因此,选择ABC选项。
9.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明确强调,军队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包括( )
A.实事求是
B.官兵一致
C.军民一致
D.瓦解敌军
【答案】BCD
【解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知识。A项:实事求是,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首次使用“实事求是”的概念,这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之一。A项错误。BCD项:《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方针的军事政治著作。他在《论持久战》中明确地强调:“军队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第一是官兵一致,第二是军民一致,第三是瓦解敌军。”后来,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的原则,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是人民解放军处理官兵关系、军队与人民群众关系和对敌斗争的基本准则。BCD项正确。因此,选择BCD选项。
10.柴米油盐酱醋茶,就业求学购房医疗,这些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问题,看似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却是关乎民心的大事。这体现了( )
A.民生问题是中国改革最大的问题
B.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
C.改善民生是最大政绩
D.民生问题可有可无
【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民生问题是中国改革最大的问题,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政绩。“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民生就是老百姓最实在的日常生活。“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柴米油盐酱醋茶,就业求学购房医疗,这些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看似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却是关乎民心的大事。ABC项正确。D项本身表述错误。因此,选择ABC选项。
贴心微信客服
贴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