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考查变化
从2001年到2015年,15年来数量关系经历了三次重大改变,第一次改变即是将数量关系从数学奥数中脱离出来,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去考查考生的能力与素质,第二次改变是将数字推理模块取消,只留下数学运算一个部分,第三次就是在2015年省部级以下数量关系模块减少为10个题。前两次的改变说明数量关系的考查重点在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次的改变释放出将降低数量关系难度的信号,以后的数量关系很可能不再是考生心中的猛虎。 在这15年里,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数量关系的题干也从短到长、从简到烦,将简单问题用“长篇大论”表述,给考生该题很难的错觉,其实只是“纸老虎”,长篇大论的题目,往往考查的是考生的心理素质或者条理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出题人会尽量避开其他能力的考查,例如: 某旅游部门规划一条从甲景点到乙景点的旅游线路,经测试,旅游船从甲到乙顺水匀速行驶需3小时;从乙返回甲逆水匀速行驶需4小时。假设水流速度恒定,甲乙之间的距离为y公里,旅游船在静水中运算匀速行驶y公里需要x小时,则x满足的方程为: 分析:行程问题,又是流水行船,选项也看似复杂,大多考生一看就想放弃,其实该题只考查了顺流速度减去船速等于船速减去逆流速度,选择A。 再如2015年最后一题: 某学校组织学生春游,往返目的地时租用可乘坐10名乘客的面包车,每辆面包车往返的租金为250元。此外,每名学生的景点门票和午餐费用为40元,如要求尽可能少租车,则以下哪个图形最能反映平均每名学生的春游费用支出与参加人数之间的关系?() 分析:该题也是看似复杂,其实只要读下题,然后利用特值法,选取几个特殊点稍加分析即可得出答案,选择B。 另外,国考中对于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变得更加侧重。从以前的数学计算慢慢消失,到现在应用题型中简便技巧的频现,都在指向问题的分析能力比数学知识更加重要。例如:(2015国考)小李的弟弟比小李小2岁,小王的哥哥比小王大2岁、比小李大5岁。1994年,小李的弟弟和小王的年龄之和为15。问2014年小李与小王的年龄分别为多少岁?() A.25、32B.27、30C.30、27D.32、25 分析:题中给出四个人的年龄关系,但是问题只求小李和小王两个人的年龄,所以从问题出发,找出题干中两人的年龄关系,发现“小王的哥哥比小王大2岁、比小李大5岁”,也就是说小李比小王小3岁,符合该条件的只有B,因此该题直接选择B。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于数量关系的学习,不能“死脑筋”,一定要多思考,学会从问题出发,理解出题人意图,找出关键句,这样才能符合出题人的择人标准,在公考中夺得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