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30 11:01:52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jl.huatu.com 文章来源:吉林华图
吉林华图:拨云见日,看懂命题人的小心思
言语理解,顾名思义重在理解文段主要内容,理清作者写作方向,而很多考生却希冀在借助相应技巧、方法后,选出正确答案,殊不知,技巧和方法其实也是为了让我们理解文段而服务,不能为了做题而去生硬地套用技巧,而是应该针对不同文段理解含义,排除错误选项,看懂命题人的小心思。
小心思之一:话题的递进
文段中有时会存在由大话题引出小话题的现象,然后对于小话题重点强调陈述,这时候文段内容就更侧重于小话题的部分。命题人就抓住这种话题递进的趋势,在选项设置中,围绕不同的话题进行展开,给考生以误导。
例:公共舆论是各种社会意见的集合,在不同意见表象的背后都有着内在的理性认知逻辑。再简单的意见都有其“道理”,并非只是人们情绪化的反映,情绪往往是伴随一定的认知逻辑出现的。就政府形象舆论而言,影响人们对政府评价的意见,除了个体的利益诉求和直接体验外,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人们对社会的基本认知态度和价值选择,这就构成了人们对政府形象认知的基础逻辑。当人们从自身的认知逻辑出发,能够对政府的行政作为进行合理的逻辑构架时,就可以得出积极的、肯定性的意见评价;而当人们无法从认知逻辑上对政府决策及其管理行为加以合理解释时,自然就会形成消极的、否定性的意见评价。
这段文字主要谈论:
A. 应从理性逻辑层面解读公共舆论
B. 公共舆论的形成有其内在逻辑基础
C. 应引导大众理性分析政府行政决策
D. 个体认知逻辑决定了对政府形象认知的差异
在本题中,文段开始的话题为“公共舆论”,提及的是公共舆论有着内在的理性认知逻辑,指出情绪往往是伴随一定的认知逻辑出现的。接着递进到“政府形象舆论”这一小话题,指出人们对政府形象认知的基础逻辑很大程度上基于人们对社会的基本认知态度和价值选择,能够从自身认知逻辑出发时,就得出积极评价,反之则消极。故文段重点在于后半部分的“政府形象认知”。观察选项,直接排除A、B两项,因为它们围绕的都是“公共舆论”,话题不一致,C项“应引导……”文段并未提及相关对策,本题为主旨概括题,排除;D项属于后半部分的重点内容,故本题应选D项。
小心思之二:乱花渐欲迷人眼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章讲究对称工整,通常文章前后会有呼应,考生通常往往凭借自己的语感和前后文内容来去进行内容选择。但是,有时候只顾从文段内容去通览,忽略了文章的形式内容,致使选择错误答案,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句式一致等把握精准。
社会性的焦虑特属于某些社会或时代,它是一种________的心神不安和精神不定,是一种弥漫于社会不同阶层的焦虑。它不会轻易消退,不容易通过心理的调适而化解,人们所焦虑的对象或有不同,但在其性质和内容上又存在着一些共性。就如贫困者或忧虑自己生存缺乏保障,而富有者也可能忧虑自己财产缺乏保障。两者虽然不可________,而忧虑则同。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特有 混为一谈 B. 广泛 等量齐观
C. 普遍 相提并论 D. 固有 同日而语
在本题中,考生们往往重点关注第一句话中的“特属于”,倾向于选择A项的“特有”和D项的“固有”,殊不知,文段第二句用“是一种……是一种……”表明并列关系,因此,所填空格内容应与“弥漫”含义相近,因此选择B项的“广泛”和C项的“普遍”更为合适,排除A、D;第二空,是“虽然……而……”引导的转折关系,后文提及的是“同”,前文用否定词“不可”前缀,因此所填空格也应有“相同”之意,B项“等量齐观”是指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符合文意,C项“相提并论”是指把不同的人或事物放在一起谈论,无相同之意,排除。
当然,命题人的小心思可能远远不止以上所述,我们还需归纳总结,形成属于自己的上岸秘籍,根据自己的错误点加以罗列,温故知新,方能破釜沉舟、乘风破浪!
以上就是【吉林华图:拨云见日,看懂命题人的小心思】的相关内容,如果要了解更多国考行测言语理解备考干货,国考行测言语理解,国家公务员考试相关内容,欢迎关注吉林华图教育。
贴心微信客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