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吉林人事考试网 > 吉林公安招警考试 > 备考技巧 >

阅读模式

2022年公安招警考试行测常识:儒学的演变

2021-08-04 09:10 吉林公安招警考试 来源:华图教育

吉林华图:在线课程推荐

2022年公安招警考试行测常识:儒学的演变

  一、春秋时期--儒学的开创

  开创者孔子:

  1.核心思想是“仁”,,即“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协调人际关系的伦理学说;他反对当时社会上普遍出现的苛政暴政,要求统治者“以德治民”、 “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包含民本思想。

  2. 提出“礼”。针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 的社会现实,他又强调以“礼”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号召“克己复礼”,即恢复理想中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以实现社会稳定,同时以中庸思想和“和而不同”来协调礼和仁的关系。

  3.教育方面: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等,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扩大的教育对象的范围;他以“成人”、“君子”为教育目标,提出“因材施教”等诸多重要教育原则。

  4.文献方面:他整理编订文献“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传承。

  二、战国时期——儒学得到丰富和发展

  代表人物孟子、荀子。

  孟子:(“亚圣”)

  1.提出了以“仁”、“义”、“礼”、“智”为基本内容的道德规范体系,以“仁义”为最高道德原则。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2.发展了孔子“仁”、“以德治民”的观点,提出较为完整的“仁政”理论,要求统治者停止兼并战争,减轻赋税,制民之产,尊贤使能。

  3.发挥了“民本”思想,提出了以“民贵君轻论”为代表的民本学说,成为其思想体系中最为宝贵的成份。最典型的是言论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伦理观上主张“性向善”,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

  1.天人关系: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主张“治天命”、“裁万物”、“骋能而化之”的思想。荀子明确的宣称,制天命而用之,认识天道就是为了能够支配天道而宰制自然世界。

  2.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掌握“礼”; 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强调礼法并用;。

  3.君民关系:舟水之说(君舟民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4.主张“性恶论”。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代表人物董仲舒:

  1. 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 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3. 针对土地兼并严重的现实,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孝道。

  四、宋明时期儒学上升到新高度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将儒学上升到新高度即理学:

  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

  1.程颢、程颐(北宋):理是万物的本源,理的核心是“仁”;人伦道德、尊卑等级都是天理;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2.朱熹(南宋):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主要观点有:理气论(理和气浑然一体,不可分离)、“存天理,灭(或去)人欲”、心性论(性无不善,情也应当从善)。

  陆王心学(主观唯心主义):反对理学的繁琐回归本心。

  3.陆九渊(南宋)心学的创立者:“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4.王阳明(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宣扬 “心即理也”“心外无物”等;致良知;知行合一。

  五、明清之际的儒学新发展

  明清时期儒学新发展的表现:反正统反权威;反对君主专制;反对重农抑商,提倡工商皆本。

  1.李贽(明后期)否定儒家经典和孔子的权威,认为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批判道学家的虚伪说教,肯定人的正常需要,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2.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提出君臣平等,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

  3.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梁启超归结其思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4.王夫之:“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提出耕者有其田;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唯物主义者。

网课学习—— 华图优品

面授课程—— 助你上岸

招考公告—— 招考资讯

图书推荐—— 图书教材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2021年吉林省公安招警笔试招生简章

考试工具砖题库练题

最新招考
照片调整
直播讲座
职位查询
真题下载
时政热点
公开课
砖 题 库
首页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返回顶部
京ICP备11028696号-11 京ICP证1301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1470号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