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分校

您当前位置:公务员考试网 > 吉林人事考试网 > 吉林华图各分部备考文章专栏 > 净月华图 > 2022国家公务员申论备考:人工智能

2022国家公务员申论备考:人工智能

2021-07-03 13:42:55 吉林公务员考试网 jl.huatu.com 文章来源:净月华图

关注【吉林华图】公众号获取更多考试资讯
点击关注

2022国家公务员申论备考:人工智能

 【热点链接】

  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社会方面——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人工智能。

  【政策理论】

  1.背景

  十九大报告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人工智能,指由人制造出来的机器所表现出来的智能。通常人工智能是指通过普通计算机程序来呈现人类智能的技术。人工智能的研究是高度技术性和专业的,各分支领域都是深入且各不相通的,因而涉及范围极广。

  2.问题

  (1)安全问题。人工智能是不是一定安全,如果人工智能并不安全,那么诸如无人驾驶的成功利用,人类应该如何应对。所以,人工智能的安全问题目前尚待解决。

  (2)隐私问题。由于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大量人类数据作为“助推剂”,因此人类隐私可能暴露在人工智能之下。

  (3)偏见问题。人工智能将最大限度减少技术流程中偶然性的人为因素,这种情况下,可能将对于某些拥有共同特征的人,造成系统性的歧视。

  (4)取代人类问题。未来人类大部分任务可以被人工智能取代,但是不是每家公司都有足够的财力和远见来采购人工智能技术取代工人,而且可能出现高犯罪率等。

  (5)贫富不均问题。当人工智能逐步取代部分人的工作时,可能引发人工智带来的贫富差距,被取代者不仅面临收入下降的问题,也可能失去了人生的意义。

  3.原因

  (1)立法上缺乏新的思维。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影响之快、之大,远不同于传统技术,治理的需求与技术的应用几乎同步出现。而传统的法律是要以社会基本共识为基础的,因此往往要滞后于社会实践。

  (2)对就业模式产生快速冲击。如同以往的技术革命,人工智能将取代大量程式化的工作岗位,同时也会创造出新型岗位和就业机会。挑战在于让人才结构的调整跑赢技术的更新迭代和产业结构的跃升。

  (3)在伦理规范方面的难题。人工智能技术上讨论最多的就是人群歧视和对个人隐私的尊重与保护等问题。如何有效解决处理好这类问题,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拐点。

  4.意义

  (1)以“智”提“质”,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造就了宏大的技术生态群,它在智能驾驶、智能语音、智能机器人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这些突破正在构建智能经济形态。这是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动力。

  (2)以“智”图“治”,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机器学习、算法推理、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应用于社会治理,可优化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关系,增强治理的协同性、生态性,提高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法治化和现代化水平。

  (3)以“智”谋“祉”,推动提高民生福祉。人工智能的价值在应用中得到体现,中国在推进“智能+生产”的同时,注重发力“智能+生活”,注重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开发的民生导向,围绕教育、医疗卫生,体育、住房、助残养老等开发智能产品和服务,让人工智能提升民生福祉。

  5.作用

  (1)提高生产力。借助人工智能新技术实现自动化,将极大优化行业现有产品和服务,提高质量和劳动生产率,节省劳动成本,促进市场更加繁荣,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促进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2)催生自动化。在这一轮人工智能浪潮中,对经济最大的价值在于更大规模地实现自动化、机器化转变。这样的自动化经济,可以进一步扩大经济优势。

  (3)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制造业既是人工智能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也是发展人工智能的优势领域。人工智能技术为制造业进行转换、升级提供另一种便利,亦即其很容易被人工智能技术击败,改造起来反而更加容易。

  (4)引领巨大机遇。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储备、研究成果等方面,也具备了较强的基础。既具备发展人工智能的基础,也有足够的市场进行改造升级的需求;既有后发优势,也有先发优势。人工智能是中国引领全球的巨大机遇。

  (5)提升社会治理效果。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创新发展,智能技术也参与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这些社会公众服务手段和方式都与人工智能紧密相关。人工智能已经进入公共服务领域,并进一步提升了社会治理效果。

  (6)孕育发展新趋势。随着人工智能与5G、物联网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将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引领人类社会从人人互联、物物相联向万物智联加速前进。随着智联网络的加速构建,人工智能将在跨界融合、开放融通中,进一步释放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蓄的巨大能量,创造新的强大引擎。

  4.对策
  (1)从战略高度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不仅有助于让技术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而且有助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工智能等技术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2)以世界眼光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拥抱人工智能的时代,要求我们树立世界眼光,在思考、分析和解决人工智能问题时站在全球高度,用洞悉人类历史发展趋势的长远眼光来审时度势,进而找准自身位置,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辐射全球、造福人类。

  (3)用前瞻思维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在人工智能时代,是机器来学习和适应人类,是人和机器一起学习和创新。我们应运用前瞻思维深入思考未来可能出现的突出问题,如人工智能是否安全可控、人会不会被机器取代、人与机器的责任如何界定等。

  (4)从伦理角度推动人工智能发展。要整合多学科力量,加强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社会问题研究。只有建立完善的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处理好机器与人的关系,我们才能更好、更多地获得人工智能红利,让技术造福人类。

  (5)从开放创新包容推动人工智能发展。要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拥抱人工智能,推进人工智能领域标准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促进人工智能跨地域跨领域跨行业发展;以更富创新的探索激活人工智能,加快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推动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同向发力,让一切人工智能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以更具包容的生态滋养人工智能,积极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在推动人工智能数据开放、技术推广、市场准入上率先突破,在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政策体系上加紧探索。

  【知识运用】

  材料:

  农业农村部近日召开的《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新闻通气会。会上,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推动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我国将强化关键技术装备创新,加快农业人工智能研发应用,研发适应性强、性价比高、智能决策的新一代农业机器人,加快标准化、产业化发展。

  近日,农业农村部、中央网信办印发了《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对新时期推进数字农业农村建设作出明确部署。规划提出,加快农业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开展核心关键技术和产品攻关,重点攻克运动控制、位置感知、机械手控制等关键技术。适应不同作物、不同作业环境,开发嫁接、扦插、移栽、耕地等普适性机器人及专用机器人。以畜牧生产高效自动化为目的,研制放牧、饲喂、挤奶、分级、诊断、搬运等自动作业辅助机器人。规划明确,研制鱼群跟踪和投喂、疾病诊断等水下养殖机器人。加强无人机智能化集成与应用示范,重点攻克无人机视觉关键技术,推动单机智能化向集群智能化发展,研发人工智能搭载终端,实现实时农林植保、航拍、巡检、测产等功能。规划从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支持、强化数据采集管理、强化科技人才支撑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其中明确,将数字农业农村科技攻关作为国家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重点。协同发挥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各方作用,培养造就一批数字农业农村领域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管理团队。
  A市所在的省农业农村厅下发了《关于在A市举办全省农业人工智能产业工作试点会议的函》,大致内容为:A市在农业人工智能产业工作方面取得了建设性的成效,特别是农业机器人等技术研发应用,相关工作经验应该在全省各市州进行借鉴学习,拟定在A市举办全省农业人工智能产业工作试点会议,请A市做好支持工作。就在现在,省电视台曝光了几起A市农业人工智能产业骗取资金黑幕的情况。

  问题:

  假如你是A市农业农村局的工作人员,请你就省厅在A市举办全省农业人工智能产业工作试点会议给出回复意见。(15分,250字以内)

网课学习—— 华图优品

面授课程—— 助你上岸

招考公告—— 招考资讯

图书推荐—— 图书教材

以上就是【2022国家公务员申论备考:人工智能】的相关介绍,如果要了解更多热门资讯,欢迎关注吉林华图教育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2021年省考面试课程
吉林华图:jilinht
想考上公务员的人都关注了我们!
立即关注

10w+
阅读量
150w+
粉丝
2w+
点赞数

联系我们
京ICP备11028696号-11 京ICP证1301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1470号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