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吉林人事考试网 > 吉林公安招警考试 > 备考技巧 >

阅读模式

2021公安招警公基备考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021-06-28 11:19 吉林公安招警考试 来源:华图教育

吉林华图:在线课程推荐

2021公安招警公基备考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内容上:2007 年党的十七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2017 年 10 月 18 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 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

  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历史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

  现实依据: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实践经验。

  时代背景: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阶段 时间 事件
初步形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十二大 1.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成为党的第二代核心领导人、实事求是的思想被重新确立、党的工作重心重新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改革开放。 2.十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主义”的科学命题。
基本形成 十二大—— 十三大 1.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 2.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3.十三大正式确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成熟阶段 十三大—— 十四大 1.南方讲话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本质和“三个有利于”标准做出了新的概括和深入阐发。南方讲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成熟。 2.十四大对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科学概括,构成了邓小平理论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发展阶段 十四大—— 十五大 1.十五大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并将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2.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

  邓小平理论主要内容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1980 年 5 月,邓小平在论述怎样才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时,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

  在 1992 年视察南方的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发展才是硬道理

  改革开放以来,党高度重视发展问题,将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邓小平在 1992 年南方讲话中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的重要性。

  江泽民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胡锦涛提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2.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和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最根本体现。

  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是社会主义与以往一切旧社会制度的本质区别。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确定,是我党在新时期实现的最根本的拨乱反正,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

  ②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③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三)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1.对内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

  ①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首先,改革是对旧体制的根本性的变革。其次,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改革。再次,改革深刻地引起了每一个人的社会生活、利益格局以及思想观念的变化。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其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得失的标准

  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2.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经过了 30 多年的对外开放,我国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四)“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邓小平,最早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后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

  第一阶段:1979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第一次正式宣布了争取和平统一祖国的大致方针。

  第二阶段:1982 年 1 月,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12 月,“一国两制“思想列入我国宪法,标志着“一国两制”正式形成。

  第三阶段:1984 年,邓小平指出“一国两制”同样适用于香港问题。1985 年 3 月,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重要内涵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根本要求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

  一、内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实质: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二、五个统筹

  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一种经济体制,它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既具有与其他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又具有与其他市场经济体制不同的特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

  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在宏观调控上,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在社会保障上,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社会主义民主:国体和政体的统一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

  国体(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

  政体(政权组织形式/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社会主义法治——依法治国

网课学习—— 华图优品

面授课程—— 助你上岸

招考公告—— 招考资讯

图书推荐—— 图书教材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2021年吉林省公安招警笔试招生简章

考试工具砖题库练题

最新招考
照片调整
直播讲座
职位查询
真题下载
时政热点
公开课
砖 题 库
首页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返回顶部
京ICP备11028696号-11 京ICP证1301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1470号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