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1 11:42:38 吉林公务员考试网 jl.huatu.com 文章来源:净月华图
关注【吉林华图】公众号获取更多考试资讯
点击关注
2022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2022国考行测备考: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有一位教师曾经解释过“清醒”二字,至今,仍让人记忆犹新。他说看见别人错了,这叫“清”;知道自己错了,这叫“醒”。这一清一醒,似乎非常简单明了,但是,真的把其理解、悟透却不是一时半会,却不是一朝一夕,而且,有时解释不清,反而吃力不讨好,甚至可以说,有的人一生都没有明白,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去见阎王爷了,一知半解地去见马克思了。
其实,人的认识是分层次的,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能认识事物现象往往称为感性认识,能认识事物本质往往为理性认识。当一位“白富美”喜欢上了“高富帅”时和一位“高富帅”喜欢上“白富美”时,事实上,这就是双方被外表吸引了,这就是感性认识,但是,交往时间一长,一位仅喜欢LV包,仅喜欢CPB口红的“白富美”,怎么也不可能让“上不敬天地,下不孝父母” 的“高富帅”认同的,这就是理性认识。
这就是命题人有时候出题的意图!
【例】古典农业社会中,人的乡愁和城市没有太大关系。彼时的乡愁大抵是怀才不遇的流荡,以及战争带来的________和乡土难返。而现在,大多数“乡愁感慨”是具有城市空间生存经历的人发出的,他们发愁的是“工作好不好找,能不能买得起房子”等等。过去随时可能返回的家乡,消失在现代化社会的大结构背景当中。他们对乡愁的________可能完全不是同一个方向,甚至可能是“城愁”。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民不聊生 认可
B.流离失所 认识
C.背井离乡 认同
D.饥寒交迫 认知
这一题目,第一空根据语境中的“和”与“乡土难返”的并列关系,排除A项与D项,事实上是没有任何疑惑的,但是,“认识”与“认同”怎么也区分不了,如果能够理解以上的分析,不说“茅塞顿开”,也至少“醍醐灌顶”。不信,同样一道题目,会有不同的认识,请看例子。
【例】常识经常是我们“众所周知”的事情,但常识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科学研究的目标是探索未知,这个过程往往需要突破常识的_____,而新的科技成果就是我们“新常识”的______。比如,历史上,“日心说”打破“地心说”,重塑了人类的字宙观;“进化论”颠覆上帝造人假说,重塑了人类的生物观。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局限 动力
B.瓶颈 起点
C.禁锢 来源
D.底线 依据
这一题目如果能够理解“众所周知”,是常识,是一种日常共识,是一种认识,那就很容易选择“禁锢”,但是,这只可意会又不可言传的东西,又何必费那么多的口舌呢?
所以,荀子曾经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与一位“三季人”谈论什么呢,又争论什么呢?“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这样的典故再次告诉人们“不要和无知不懂的人去讲道理,一争高低;只能越争论,纠纷越多,浪费自己的时间”,由此,想到了一个成语“不可理喻”。
以上就是【2022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的相关介绍,如果要了解更多热门资讯,欢迎关注吉林华图教育。
贴心微信客服
上一篇:2022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识别辅证内容准确把握重点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