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分校

您当前位置:公务员考试网 > 吉林人事考试网 > 吉林华图各分部备考文章专栏 > 临江华图 > 吉林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言语理解=主体排查法怎么

吉林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言语理解=主体排查法怎么用

2021-05-26 13:09:39 吉林公务员考试网 jl.huatu.com 文章来源:临江华图

关注【吉林华图】公众号获取更多考试资讯
点击关注

吉林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言语理解=主体排查法怎么用

  在做主题的时候,相信很多考生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排除到最后只剩二选一的时候,反而选择错误,按道理这种情况下做对的几率已经从四选一25%的提升到50%,可为什么好多人对完答案后崩溃了,干扰项和正确项傻傻分不清楚。那么如何有效排除干扰项,确保正确率呢?

  今天,就教大家一个方法,如何从选项的主体去排除干扰选项。

  主体:也就是整个文段围绕论述的中心词,是整个文段围绕展开的对象词,判别方法如下1.按照出现次数—文段中重复出现,且出现此时次数较多;2.文段只是单纯的围绕一个对象去展开论述等。所以,当选项中出现主体的扩大或是缩小,为干扰选项,应排除。当文段中描述的主体与选项不符时,该选项则为干扰项也可以快速的排除;以及选项主体一致但论述内容不符合文段意思,也是作为干扰项,排除。注意主体的判定,并非是单一的,具体要结合文段词与词间逻辑关系,以及句与句之间的行文脉络去判定。排除下面我们看两道例题:

  【例1】法国人谈起中国人心目中的法国文学,总忍不住用一种轻蔑的口吻说:“你们喜欢《茶花女》。”在法国人眼里,喜欢大仲马还算有些品味,毕竟他有一部《基督山伯爵》,有《三个火枪手》,小仲马有什么呢?只不过写了一个交际花而已。法国文学是法国人的骄傲,在世界文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仅喜欢《茶花女》,显而易见是对法国文学的不尊重。《茶花女》在中国成为一种流行,差不多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情,当时正赶上戊戌变法失败,人心沮丧,改良的路行不通,大家只好将就着胡乱看小说。“茶花女”在中国本土的诞生,是生逢其时。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茶花女》在中国的流行有一定的社会背景

  B. 对文学作品的喜好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品味

  C. 评价文学作品要结合其诞生的时代背景

  D. 中国人和法国人的文学审美观存在区别

  文段首先借法国人的口吻来评价中国人对法国文学的看法,然后引出“《茶花女》在中国成为一种流行”是源于当时的社会背景,最后观点落在尾句。整个文段都在围绕“茶花女”展开论述,B、C、D项均未提及《茶花女》,与文段主体不一致,排除。因此选择A选项。

  【例2】这几年,上海经济增速有所下滑。虽说不以GDP论英雄,但以上海的基础条件、人才优势和国际视野,经济增速下滑多少还是让人难以理解的。探究起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上海改革动力不足,趋于保守。这种情况让一些跨国公司高管都感到不快。一份中美商会的调查报告显示,在上海的外资公司感到“投资压抑”。由此可见,上海正面临着重新改革和再出发的问题。上海再改革再出发应该以开放促改革,以上海自贸区的建立为契机,重振上海在长三角乃至全国经济中“领头羊”的雄风。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的是

  A.上海经济增速的下降让人们难以理解

  B.再改革是促进上海经济再起航的契机

  C.改革动力不足导致外商趋于保守

  D.上海应该发挥自身的传统优势重振雄风

  文段文段首先指出上海存在经济增速下滑的现象,其后分析经济增速下滑的原因及影响,最后以“由此可见”得出结论:上海面临着重新改革和再出发的问题,最后提到了上海应如何再改革再出发来重振雄风。A、C、D项均未提及再改革,与文段主体不一致,排除。因此选择B选项。

  总之,在做题的时候,除了通过找关联词,分析行文脉络来找到文段主旨之外,还可以从选项和文段的主体入手来帮助解题。

网课学习—— 华图优品

面授课程—— 助你上岸

招考公告—— 招考资讯

图书推荐—— 图书教材

以上就是【吉林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言语理解=主体排查法怎么用】的相关介绍,如果要了解更多热门资讯,欢迎关注吉林华图教育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2021年省考面试课程
吉林华图:jilinht
想考上公务员的人都关注了我们!
立即关注

10w+
阅读量
150w+
粉丝
2w+
点赞数

联系我们
京ICP备11028696号-11 京ICP证1301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1470号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