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2 14:25:34 吉林公务员考试网 jl.huatu.com 文章来源:梅河华图
关注【吉林华图】公众号获取更多考试资讯
点击关注
奋斗才是逐梦“舒适圈”的底色。
年轻人,要不要走出“舒适圈”?
何为舒适圈?惯常的定义,是指在一个无形的圈子里有熟悉的环境、与认识的人相处、做自己想做的事,感到轻松自在。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舒适圈的判定,自我认知和他人认知并不同,正所谓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更何况,局外人往往只能看到一点,未必窥其全貌。
“教导”年轻人走出舒适圈,有一个前提,即他们已经在舒适圈里生活得很滋润了。但这个前提未必能通用。就业、房价、赡养、医疗、教育、CPI等,也可能压得一些年轻人喘不过气,所以才出现诸如“超市自由”“车厘子自由”“包包自由”等评价年轻一代消费力的新词汇。
看看所谓的都市白领:上班咖啡,下班电影,吃得精致,玩得高雅,让人羡慕不已,但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朝如青丝暮成雪”只为完善一个让领导满意的PPT,五六点起床挤两三小时地铁上班,还要忍受上司对996工作制度的严苛要求。再看看那些“小镇青年”:外人眼中的“老婆孩子热炕头”,但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也许还有加不完的班、干不完的活。
有人追求不凡,有人安于平淡。鼓励拼搏奋斗,并不意味着要批判知足常乐。一个从重点大学毕业的姑娘,放弃大城市的白领工作,回到三线城市的家乡,开一个英语培训班,生活过得平静而安逸。有人说她不思进取,但她只想做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每天下班后能与父母一起吃饭,闲暇时能带他们出去看看世界,足矣。
但要明确一点,待在舒适圈不能等于碌碌无为、虚度光阴。现实中,的确存在一些年轻人靠着上辈庇护,每天吃喝玩乐,不是逛逛逛就是买买买。也有一些年轻人奉行“今朝有酒今朝醉”,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不管明日向何处。甚至一些贫困乡村的年轻人,既吃不了苦,又眼高手低,靠着父母打工或种地“接济”过活。这种舒适圈,多是由别人或自己营造的虚幻梦境,不逃离、不打破,最终的结局就是作茧自缚。
世界上有两种最耀眼的光芒,一种是太阳,一种是努力的模样。倡导走出舒适圈,目的无非是让年轻人不断保持对未知的好奇,对未来的努力,对自我的实现,对人生的超越。
“外卖小哥”雷海为在等餐的间隙,坚持读诗、背诗,才得以登上《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出人意料地战胜了名校学子,获得冠军。每当作讲座时,他总会说起快递员这段经历。他觉得,没有这段时间的奋斗和努力,就不会有他现在的成绩和更广阔的生活。
记者采访了不少创业年轻人,他们中有来自城市殷实家庭的,亦有来自农村贫寒家庭的;有大学就开始创业的,亦有工作几年积累经验后再“下海”的;有懵懵懂懂闯入现在行业的,亦有坚持初心耕耘不辍的;有一路顺风顺水的,亦有途中波折不断的……但他们都有一个共性:不服输、不怕苦。尽管父母都曾希望他们不要这么“叛逆”,找一份安稳的工作,但他们目标坚定,不断突破舒适圈,闯出另一番小天地。
不仅是创业的年轻人,普通的工薪族在当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也深陷本领恐慌,不断充电突破自我。因此,我们才会看到朋友圈里各种“打卡”阅读、听书、锻炼的,才会有周末坐高铁、打“飞的”跨城进修的,以及各种网络慕课的火爆。
奋斗是青春的底色。马克思曾说,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正视其需求,保障其自由,着力帮助青年解决成才成长、就业创业、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才能激励其奋斗的精神,张扬其青春的性格。
请大家关注梅河口华图教育 地址:铁北加油站后侧华图教育 电话:0435-4707727
以上就是【奋斗才是逐梦“舒适圈”的底色。】的相关介绍,如果要了解更多热门资讯,欢迎关注吉林华图教育。
贴心微信客服
上一篇:重拾“精一”哲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