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堂的三大要素有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情境。
2.20世纪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自此,美国教育心理学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3.从迁移的角度看,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4.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5.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的测定称为总结性评价。
6.教师期望影响课堂气氛的途径有接受、反馈、输入、输出。
7.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是操作性行为。
8.陆钦斯的量杯实验是定势影响迁移的一个典型例证。
9.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判断区分为他律和自律两种水平。
10.“一好百好”,“一坏百坏”,这种社会认知效应称为晕轮效应。
11.诊断性评价多半是在形成性评价之后实施。
12.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课程标准、教材、课程。
13.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方案。
14.柯尔伯格认为,个体的道德认知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
15.效度是衡量一个测验正确性的重要指标,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