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6 15:30:27 吉林公务员考试网 jl.huatu.com 文章来源:蛟河华图
关注【吉林华图】公众号获取更多考试资讯
点击关注
2021年吉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积累
【导读】华图吉林人事考试中心同步吉林华图教育发布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一、地震成因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称作地壳。地壳岩层受力后快速破裂错动引起地表振动或破坏就叫地震。
由于地质构造活动引发的地震叫构造地震;
由于火山活动造成的地震叫火山地震;
固岩层(特别是石灰岩)塌陷引起的地震叫塌陷地震。
地震是一种及其普通和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但由于地壳构造的复杂性和震源区的不可直观性,关于地震特别构造地震,它是怎样孕育和发生的,其成因和机制是什么的问题,至今尚无完满的解答,但目前科学家比较公认的解释是构造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造成的。
由于地球在无休止地自转和公转,其内部物质也在不停地进行分异,所以,围绕在地球表面的地壳,或者说岩石圈也在不断地生成、演变和运动,这便促成了全球性地壳构造运动。关于地壳构造和海陆变迁,科学家们经历了漫长的观察、描述和分析,先后形成了不同的假说、构想和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又称新全球构造学说,则是形成较晚(上世纪60年代),已为广大地学工作者所接受的一个关于地壳构造运动的学说。
二、地震类型
(一)根据发生的位置分类
1.板缘地震(板块边界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的地震,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绝大多数地震属于此类。
2.板内地震:发生在板块内部的地震,如欧亚大陆内部(包括中国)的地震多属此类。
板内地震除与板块运动有关,还要受局部地质环境的影响,其发震的原因与规律比板缘地震更复杂。
3.火山地震:是由火山爆发时所引起的能量冲击,而产生的地壳振动。
(二)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分类
1.天然地震:指自然界发生的地震现象;
2.人工地震:由爆破、核试验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动;
3.脉动:由于大气活动、海浪冲击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经常性微动。
(三)按地震形成的原因分类
1.构造地震:是由于岩层断裂,发生变位错动,在地质构造上发生巨大变化而产生的地震,所以叫做构造地震,也叫断裂地震。
2.火山地震:是由火山爆发时所引起的能量冲击,而产生的地壳振动。火山地震有时也相当强烈。但这种地震所波及的地区通常只限于火山附近的几十公里远的范围内,而且发生次数也较少,只占地震次数的7%左右,所造成的危害较轻。
3.陷落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这种地震发生的次数更少,只占地震总次数的3%左右,震级很小,影响范围有限,破坏也较小。
4.诱发地震:在特定的地区因某种地壳外界因素诱发(如陨石坠落、水库蓄水、深井注水)而引起的地震。
5.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四)根据震源深度进行分类
1.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地震,大多数破坏性地震是浅源地震.
2.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为60—300公里。
3.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公里以上的地震,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纪录到的最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786公里。
一年中,全球所有地震释放的能量约有85%来自浅源地震,12%来自中源地震,3%来自深源地震。
(五)按地震的远近分类
1.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
2.近震:震中距为100—1000公里。
3.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
(六)按震级大小分类
1.弱震: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
2.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的地震;
3.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的地震;
4.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叫巨大地震。
(七)按破坏程度分类
1.一般破坏性地震:造成数人至数十人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在一亿元以下(含一亿元)的地震;
2.中等破坏性地震:造成数十人至数百人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在一亿元以上(不含一亿元)、五亿元以下的地震;
3.严重破坏性地震:人口稠密地区发生的七级以上地震、大中城市发生的六级以上地震,或者造成数百至数千人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在五亿元以上、三十亿元以下的地震;
4.特大破坏性地震:大中城市发生的七级以上地震,或造成万人以上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在三十亿元以上的地震。
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模块考查范围广泛,需要大家在日常多加积累,在此重庆华图总结了地理知识之地震,希望对大家备考常识模块有帮助。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一、地震成因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称作地壳。地壳岩层受力后快速破裂错动引起地表振动或破坏就叫地震。
由于地质构造活动引发的地震叫构造地震;
由于火山活动造成的地震叫火山地震;
固岩层(特别是石灰岩)塌陷引起的地震叫塌陷地震。
地震是一种及其普通和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但由于地壳构造的复杂性和震源区的不可直观性,关于地震特别构造地震,它是怎样孕育和发生的,其成因和机制是什么的问题,至今尚无完满的解答,但目前科学家比较公认的解释是构造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造成的。
由于地球在无休止地自转和公转,其内部物质也在不停地进行分异,所以,围绕在地球表面的地壳,或者说岩石圈也在不断地生成、演变和运动,这便促成了全球性地壳构造运动。关于地壳构造和海陆变迁,科学家们经历了漫长的观察、描述和分析,先后形成了不同的假说、构想和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又称新全球构造学说,则是形成较晚(上世纪60年代),已为广大地学工作者所接受的一个关于地壳构造运动的学说。
二、地震类型
(一)根据发生的位置分类
1.板缘地震(板块边界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的地震,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绝大多数地震属于此类。
2.板内地震:发生在板块内部的地震,如欧亚大陆内部(包括中国)的地震多属此类。
板内地震除与板块运动有关,还要受局部地质环境的影响,其发震的原因与规律比板缘地震更复杂。
3.火山地震:是由火山爆发时所引起的能量冲击,而产生的地壳振动。
(二)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分类
1.天然地震:指自然界发生的地震现象;
2.人工地震:由爆破、核试验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动;
3.脉动:由于大气活动、海浪冲击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经常性微动。
(三)按地震形成的原因分类
1.构造地震:是由于岩层断裂,发生变位错动,在地质构造上发生巨大变化而产生的地震,所以叫做构造地震,也叫断裂地震。
2.火山地震:是由火山爆发时所引起的能量冲击,而产生的地壳振动。火山地震有时也相当强烈。但这种地震所波及的地区通常只限于火山附近的几十公里远的范围内,而且发生次数也较少,只占地震次数的7%左右,所造成的危害较轻。
3.陷落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这种地震发生的次数更少,只占地震总次数的3%左右,震级很小,影响范围有限,破坏也较小。
4.诱发地震:在特定的地区因某种地壳外界因素诱发(如陨石坠落、水库蓄水、深井注水)而引起的地震。
5.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四)根据震源深度进行分类
1.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地震,大多数破坏性地震是浅源地震.
2.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为60—300公里。
3.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公里以上的地震,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纪录到的最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786公里。
一年中,全球所有地震释放的能量约有85%来自浅源地震,12%来自中源地震,3%来自深源地震。
(五)按地震的远近分类
1.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
2.近震:震中距为100—1000公里。
3.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
(六)按震级大小分类
1.弱震: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
2.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的地震;
3.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的地震;
4.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叫巨大地震。
(七)按破坏程度分类
1.一般破坏性地震:造成数人至数十人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在一亿元以下(含一亿元)的地震;
2.中等破坏性地震:造成数十人至数百人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在一亿元以上(不含一亿元)、五亿元以下的地震;
3.严重破坏性地震:人口稠密地区发生的七级以上地震、大中城市发生的六级以上地震,或者造成数百至数千人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在五亿元以上、三十亿元以下的地震;
4.特大破坏性地震:大中城市发生的七级以上地震,或造成万人以上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在三十亿元以上的地震。
(八)构造地震的分类
1.孤立型地震:有突出的主震,余震次数少、强度低;主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9.9%以上;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相差2.4级以上。
2.主震——余震型地震:主震非常突出,余震十分丰富;最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0%以上;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相差0.7~2.4级。
3.双震型地震:一次地震活动序列中,90%以上的能量主要由发生时间接近,地点接近,大小接近的两次地震释放。
4.震群型地震:有两个以上大小相近的主震,余震十分丰富;主要能量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最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0%以下;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相差0.7级以下。
三、地理分布
(一)世界地震分布
据统计,全球有85%的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仅有15%的地震与板块边界的关系不那么明显。而地震带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在地震带内地震密集,在地震带外,地震分布零散。
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带:
1.环太平洋地震带:
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中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这里是全球分布最广、地震最多的地震带,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三。
2.欧亚地震带:
从地中海向东,一支经中亚至喜马拉雅山,然后向南经中国横断山脉,过缅甸,呈弧形转向东,至印度尼西亚。另一支从中亚向东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较零散。
3.大洋中脊地震活动带:
此地震活动带蜿蜒于各大洋中间,几乎彼此相连。总长约65000km,宽约1000——7000km,其轴部宽100km左右。大洋中脊地震活动带的地震活动性较之前两个带要弱得多,而且均为浅源地震,尚未发生过特大的破坏性地震。
大陆裂谷地震活动带:
该带与上述三个带相比其规模最小,不连续分布于大陆内部。在地貌上常表现为深水湖,如东非裂谷、红海裂谷、贝加尔裂谷、亚丁湾裂谷等。
(二)中国地震分布
中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5个地区,这5个地区是: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西南地区,包括西藏、四川中西部和云南中西部;西部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以及新疆天山南北麓;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东南沿海地区,广东、福建等地。
从中国的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中西部直至云南,有一条纵贯中国大陆、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地震密集带,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强烈地震,被称为中国南北地震带。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就发生在该带中南段。该带向北可延伸至蒙古境内,向南可到缅甸。
根据地质力学的观点,中国大致可分为20个地震带。
台湾带海原-松潘-雅安带河西走廊带炉霍-乾宁带天山带
闽澳沿海带山西带马边-巧家-通海带花石峡带哀牢山带
东北深震带渭河平原带冕宁-西昌-鱼鮓带拉萨-察隅带兰州-天水带
营口-郯城-庐江带银川带腾冲-澜沧带西藏西部带河北平原带
刷题巩固
例题1:中国地震频发,其中对我国东北地区产生较大影响的世界地震带是( )?
A.环太平洋地震带
B.欧亚地震带
C.海岭地震带
D.中国地震带
答案:A。解析:世界三大地震带不包括中国地震带,排除D选项。对我国产生主要影响的不包括海岭地震带,排除C选项。欧亚地震带主要影响我国西南地区,环太平洋地震带主要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包括东北,A选项正确。本题答案为A。
例题2:世界上最早对地震进行记录的古籍是( )?
A.《诗经》
B.《竹书纪年》
C.《史记》
D.《春秋》
答案:B。解析:最早记载地震的是《竹书纪年》:“夏帝发七年泰山震”。故本题答案为B。
例题3:以下关于地震逃生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发生时,高层建筑中的人群应通过电梯快速下楼,前往空旷地带
B.强烈地震发生时,高层建筑中的人群若来不及下楼,可以从窗户跳下
C.地震发生时,若来不及逃往室外,可在小开间的室内,如卫生间内躲避
D.发生地震后,周围有化工厂的话,应迅速向下风向撤离
答案:C。解析:发生地震时不应乘坐电梯,A选项错误。发生地震时高层建筑人群不要跑到阳台,尤其是不能跳楼,B选项错误。地震发生时,可以躲在跨度小、刚度强的小开间的室内暂避,C选项正确。发生地震后,化工厂有毒气体有泄漏的可能,应当向上风向躲避,D选项错误。本题答案为C。
例题4:2018年2月2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电磁检测试验卫星( ),该卫生可用于接收地震电磁波。
A.张衡一号
B.地动仪一号
C.震旦一号
D.张衡二号
答案:A。解析:2018年2月2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电磁检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可用于接收地震电磁波。本题答案为A。
以上就是【2021年吉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积累】的相关介绍,如果要了解更多热门资讯,欢迎关注吉林华图教育。
贴心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