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8 18:43:07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jl.huatu.com 文章来源:吉林华图
关注【吉林华图】公众号获取更多考试资讯
点击关注
2022年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坐公交谎称有危险物,恐慌,公共安全的隐患
【背景链接】
近日,坐公交谎称有炸弹一事让人真可笑,如果你看到坐公交谎称有炸弹事件后,一定想骂下这个撒谎的人,为了赌气坐公交谎称有炸弹,你说这种人是不是脑子有问题,甚至有网友看到这种消息后表示:你妈估计又忘记给你吃药了。
前天下午4点多,靠近杭州火车南站的萧山萧绍路上,正是一天里车流量最繁忙的时刻。此时,一辆经过的746路公交车突然停下了。司机打开后车门,疏散了所有乘客,不走了。不仅如此,几分钟后,派出所的民警赶来了,交警赶来了,消防赶来了,刑侦大队和巡特警大队的民警也赶来了……
因为司机报了警:“车上有炸弹!”
几分钟前,这辆746路公交车刚刚抵达萧绍路苗禽市场公交站,这时,一名背着一个黑色双肩包的中年男子挤上车来,引起了司机的注意。
出于职业敏感,同时根据公共交通安全运行的相关规定,司机例行询问这名男子黑色双肩包里装了什么东西,男子没理睬,面无表情地径直走到倒数第二排座位,坐下了。
司机忍不住再次询问,男子放言:“我这是炸弹又怎样?”司机师傅一怔,在第三次询问后,男子索性一口咬定:“我这包里就是炸弹!”
就这么一句话,惹了大事。
为了安全起见,司机师傅遵照相关应急处置预案,将前后车门打开,即刻疏散了车内乘客,并立即拨打110报警。
萧山警方接报后,迅速出动派出所、交警、消防、刑侦、特警等多方力量前往处置。
新塘派出所值班民警周斌和同事率先赶到现场,他们立即疏散了附近近距离围观的群众,同时发现嫌疑人从车上下来准备逃跑,周斌一个健步上前,将嫌疑人牢牢控制并带至派出所。
嫌疑人陈某,34岁,桐庐人。在警方的询问下,陈某很快交代了,他是因为对公交司机询问包内物品态度不满,就赌气谎称随身双肩包内藏有炸弹。
然而陈某的话并不能让在场的民警们放松下来——万一陈某说了谎,万一真的藏有炸弹呢?
交警很快赶来,在警戒区周边的道路进行疏散引导,避免引发交通堵塞。刑侦大队民警在现场进行勘查,并对相关物证进行固定。
巡(特)警大队一中队指导员王可伟主动请战,在队友帮助下,穿好防爆服,小心翼翼地接近疑似爆炸物的黑色背包,“趴地探声”,盖上防爆毯后,等待杭州特警专业排爆支援。
当晚8点许,通过专业防暴民警的检查,在可疑背包内未发现涉爆物品,只有水杯、雨伞、纸巾等随身常用物品,排除炸弹警情。警方随即解除现场隔离警戒,恢复道路通行。
“如果不是一时的赌气冲动,我现在应该已经在家里睡觉了。”陈某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十分懊悔。目前,陈某因涉嫌扰乱公共秩序被传唤审查,警方将依法对其作出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警方也提醒广大市民,出入公共场所,切勿意气用事,赌气冲动,酿成大错。
【深度解析】
盲目的恐慌和逃离,通常是个人心理的正常反应。但是当恐慌心态成为群体性反应,公共场合中的每个人盲目跟风、亦步亦趋,无疑凸显出了公众对公共安全的焦虑。尤其,近年来,公共场合的突发事件频发,持刀伤人、爆炸等现象的出现,都让公共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
[群体性恐慌事件的特点]
一,传播迅速,多数民众来不及辨别真伪,恐慌阴影已快速蔓延。
社会生活中,具有威胁性的突发事件,往往是引发群体性恐慌心理的重要原因。公众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信息时,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意识,来不及进行查证,于是多个“个体恐慌”汇集到一起,造成了群体性恐慌。
二,从涉及内容来看,公共安全、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等是群体性恐慌事件的多发领域。
这些领域多与公众日常生活直接相关,一旦发生危险或存在潜在危险,往往直接影响到公众正常生活。另一方面,近年来,公共安全、食品、环境等领域的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给公众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困扰,留下了心理阴影。以至于一旦发生不良影响事件,公众往往反映强烈,甚至反应过度。
三,从传播路径来看,口口相传是其主要的传播特点。
口口相传不单是简单的信息传播,还带有“以身示范”的效果,更具传播力和影响力。这一特点也使得多数群体性恐慌事件往往局限于某一地域范围之内,这也为相关部门处置此类事件留有了余地。多数情况下,群体性恐慌蔓延全国的可能性极低。即便是看似酿成全国范围恐慌的“非典”,也是由一个个“局部恐慌”构成的。现代通讯媒介如短信、微信、微博等,在传播信息过程中,则更多的是加剧了整体的恐慌氛围。
四,分析各类恐慌性事件,谣言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各类恐慌事件中,有的起始于谣言,有的中后期滋生谣言;有的谣言通过口口相传、有的谣言通过网络传播;有的故意捏造传播谣言,有的不明是非真相,盲目传谣。实际上,在各类恐慌性事件当中,总能或多或少的找到些谣言的影子。因此,打击谣言也成为了相关部门处置恐慌事件的重要手段之一。
[群体性恐慌心态原因分析]
一是国人不安全感增加。
恐慌心理,是人们在面对想象或现实的威胁时所产生的特定心理反应,实际上就是源自不安全感的心理反应。公众安全感来自于稳定、安全、可持续、可预期的生存环境。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食品、环境、医疗、社会治安等领域的突发性危机事件时有发生,屡屡曝光的危机事件使得公众对生存环境变得不可预期,消解了公众对这些领域的安全感受,萌生了恐慌心理。
二是谣言传播先于真相发布。
一般来讲,谣言产生应当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为数众多的人对某一事件感兴趣或非常关心,如有关个人生命财产安全的问题。二是信息缺乏、传播渠道不畅。在有关某一重要事物信息缺乏的情况下,人们急于了解真相,得出结论,处于一种恍惚不定、紧张忧虑的情绪状态之中。问题越是严重,同时相关信息越是模糊,谣言也就越容易急剧发生和蔓延。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继而产生好奇或引发猜测,加之受从众心理影响,整体的恐慌氛围随之而来。
三是媒体充当了推波助澜的角色。
部分媒体为取悦读者,在新闻报道时容易出现过分渲染暴力、危机等倾向。各类自然灾害、恐怖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等被部分媒体以带有视觉刺激的醒目标题突出出来,久而久之,便给公众塑造了一个充满风险与危机的畸形社会形象。媒体对这些事件的过度渲染,使得社会上的某些危机氛围被放大,给公众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于是,恐慌心态开始产生并蔓延。
[参考对策]
首先,宏观层面上需要:
一,打击网络谣言,净化互联网生态。
互联网的治理需从多角度下手,标本兼治。首先,完善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依法治理。尤其是针对网络谣言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在法律认定、责任主体、危害程度、执法程序等方面,予以明确规定。同时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给违法分子以惩处。其次,政府在谣言面前不仅要有作为,澄清谣言,而且要做到及时、准确、有针对性,及时打消公众疑虑。再次,要鼓励公众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对于污蔑、造谣等行为,通过法律途径追究肇事者法律责任。
二,加强媒体行业自律和监管。
一方面,强化媒体的责任意识,限制某些媒体为经济利益或者吸引公众眼球,对可能造成群体恐慌信息的刻意渲染。在议题设置上更严格把关,权衡社会影响的利弊。另一方面,更加注意加强对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管理。话语权的下放、“把关人”的缺失,使得有些自媒体在信息传播时缺少章法,谣言、恐慌在这里更容易滋生蔓延。因此,赋予自媒体以信息发布、内容传播的规则,尤为必要。
三,提高政府公信力。
完善并严格落实信息公开制度。严格依法行政,同时扩大公众参与政府决策的范围和机会。对任何事关公众切身利益的事件处置,都要经受住时间和法律的考验,尤其是公共事件。相关部门对公共事件的不同处置方式,产生的社会效果往往也不尽相同。一起公共事件既可以让政府公信力大打折扣,也可以让政府公信力获得极大提升。经验表明,只要尊重舆情民意,尊重传播规律,敢于负责、敢于担当,公共危机反而有可能成为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机会。
其次,从民众层面来看:
面对群体性恐慌,需要公民个体认知能力和道德素养的提升,对公共场合内的事件做出清晰判断,而不是随波逐流。同时,在突发事件面前,公民个体更应该掌握逃生与自救的技巧,并避免对公共秩序造成破坏。
群体性恐慌的背后,需要公民个体理性心态的支配,但前提必须是社会公共安全秩序得以构建,消除安全焦虑心态滋生的土壤。从这个方面来看,在政府责任范围内,应该侧重做好管理、救助、安全防范等,使所有的潜在风险能够得到有效防控。同时,公民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还需要政府强化职责,在应对思路、方式等方面,给予必要的培训教育和互动沟通。
以上就是【2022年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坐公交谎称有危险物,恐慌,公共安全的隐患】的相关内容,如果要了解更多国家公务员,国家公务员考试,2021国家公务员,2021国考相关内容,欢迎关注吉林华图教育。
贴心微信客服
上一篇:2022年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为见宋仲基包下酒店50间房,折射社会隐痛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