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5 09:19:51 吉林公务员考试网 jl.huatu.com 文章来源:吉林市华图
关注【吉林华图】公众号获取更多考试资讯
点击关注
公务员面试热点:血荒
近日不少媒体在报道各地的“血荒”:武汉、太原、重庆、长春、青岛……“血荒”在全国十几个城市蔓延,急需血液进行手术的病人和家属或四处求援,或苦苦等待。昨日上午,卫生部开展无偿献血活动,卫生部部长陈竺、党组书记张茅、副部长尹力率先参加无偿献血,这一新闻似乎又从一个侧面验证了“血荒”现象的真实性和严峻程度。
从几乎每年一度仿佛成为定势的无偿献血宣传活动中,公众对“血荒”其实并不陌生。但像今年这样,爆发范围如此之广,持续时间如此之长,却实在罕见。其中缘由何在,已经有媒体列举了诸如天气骤降街头流动人口减少、主要献血人群缩减等原因。陈竺部长在无偿献血活动中对媒体也作了一些分析,他谈到的“采血技术有保障”、“血站不存在用无偿献血营利”,则可归结为民众中间存在的关于无偿献血的认识偏差,而包括他在内的卫生部官员亲身参与无偿献血,也是用行动矫正公众的另一种观念误区:献血对身体有害。
天气变化等偶然因素,对无偿献血活动的开展当然有一定影响,但这应该不是决定性的,否则何以说明“血荒”的周期性爆发呢?由于各种原因,公众对血液与健康的关系,对采血的过程,对血液的最终使用等缺乏正确的理解,也无疑会制约无偿献血。然而,很容易想到的是,自1998年实施《献血法》以来,这些原因就一直是关于无偿献血的宣传品中都要念兹在兹的,为什么这么多年居然毫无改进,甚至还在向坏的方向发展,以致形成了今日之严重的“血荒”?
卫生部官员当着众多媒体的面捋起袖子,解释“献血无害”、“采血技术有保障”、“血站不存在用无偿献血营利”,这样一幕场景一方面很动人,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几分尴尬。它表明,无偿献血制度发展到现在,在公众这里遭遇了信任危机。
公众的这种不信任首先针对无偿献血制度本身。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用道德说教来推动民众无偿献血,但以全国范围内血库最充足的深圳市为例就会发现,是否有好的、便于操作的奖励和返还机制仍然十分关键。“无偿献血的公民在特区享有终身、无限量、免费、优先用血的权利”,这一规定对保证深圳血源充足至关重要,而反观其他地方,奖励标准太低、献血后免费用血过程过于复杂等,已经使“无偿献血,免费用血”这一口号失去魅力。
公众的不信任更直接针对着医疗卫生机构。所谓“采血技术有保障”、“血站不存在用无偿献血营利”云云,都非凭空而论,所对应的都是民众对医疗卫生机构的质疑。然而这种对应是否有用却很难乐观。显然,在事关自己健康和权利的献血问题上,要让民众恢复对医疗卫生机构的信任,仅靠卫生部官员的几句保证肯定是不够的。
值得注意的是,公众对无偿献血的不信任,更可能源于一种普遍而深刻的社会信任危机。如果对很多貌似纯洁、高尚的东西都信任不起来,人们又怎么可能单单对无偿献血充满信任,并心情愉快地投身其中?
仿佛是为了证明公众的不信任自有道理,一份数据显示,在无偿献血人群结构中,53%的血液是打工者捐献的,而公务员和医务人员所占比例只有0.28%和0.29%。这是一个让人非常吃惊的数字,因为在公众眼中,这两个比例最低的人群恰恰是历年来宣传“献血无害”、“无偿献血高尚”最有力者,也属于社会的精英群体。
血液乃生命之河,“无偿献血实际是为了我们自己”也是一个从理论上讲绝不会错的判断,然而实际推演的结果,却是不容坐视的大面积的“血荒”。追根溯源,目光需要盯到无偿献血制度种种规定本身,该变者变之,同时更重要的是加紧修复社会成员的相互信任。而这种修复的责任自然首先应由精英群体承担,如果我们承认无偿献血的确与道德素质有关的话。
以上就是【公务员面试热点:血荒】的相关介绍,如果要了解更多热门资讯,欢迎关注吉林华图教育。
贴心微信客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