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9 15:33:47 吉林公务员考试网 jl.huatu.com 文章来源:卫星华图
关注【吉林华图】公众号获取更多考试资讯 点击关注
22省考行测备考:言语理解=主体排查法怎么用
在做主题的时候,相信很多考生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排除到最后只剩二选一的时候,反而选择错误,按道理这种情况下做对的几率已经从四选一25%的提升到50%,可为什么好多人对完答案后崩溃了,干扰项和正确项傻傻分不清楚。那么如何有效排除干扰项,确保正确率呢?
今天,就教大家一个方法,如何从选项的主体去排除干扰选项。
主体:也就是整个文段围绕论述的中心词,是整个文段围绕展开的对象词,判别方法如下1.按照出现次数—文段中重复出现,且出现此时次数较多;2.文段只是单纯的围绕一个对象去展开论述等。所以,当选项中出现主体的扩大或是缩小,为干扰选项,应排除。当文段中描述的主体与选项不符时,该选项则为干扰项也可以快速的排除;以及选项主体一致但论述内容不符合文段意思,也是作为干扰项,排除。注意主体的判定,并非是单一的,具体要结合文段词与词间逻辑关系,以及句与句之间的行文脉络去判定。排除下面我们看两道例题:
【例1】法国人谈起中国人心目中的法国文学,总忍不住用一种轻蔑的口吻说:“你们喜欢《茶花女》。”在法国人眼里,喜欢大仲马还算有些品味,毕竟他有一部《基督山伯爵》,有《三个火枪手》,小仲马有什么呢?只不过写了一个交际花而已。法国文学是法国人的骄傲,在世界文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仅喜欢《茶花女》,显而易见是对法国文学的不尊重。《茶花女》在中国成为一种流行,差不多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情,当时正赶上戊戌变法失败,人心沮丧,改良的路行不通,大家只好将就着胡乱看小说。“茶花女”在中国本土的诞生,是生逢其时。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茶花女》在中国的流行有一定的社会背景
B. 对文学作品的喜好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品味
C. 评价文学作品要结合其诞生的时代背景
D. 中国人和法国人的文学审美观存在区别
文段首先借法国人的口吻来评价中国人对法国文学的看法,然后引出“《茶花女》在中国成为一种流行”是源于当时的社会背景,最后观点落在尾句。整个文段都在围绕“茶花女”展开论述,B、C、D项均未提及《茶花女》,与文段主体不一致,排除。因此选择A选项。
想要了解更多备考知识,可以关注卫星华图,微信号:wxht81864889
以上就是【22省考行测备考:言语理解=主体排查法怎么用】的相关介绍,如果要了解更多热门资讯,欢迎关注吉林华图教育。
贴心微信客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