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分校

您当前位置:公务员考试网 > 吉林人事考试网 > 吉林华图各分部备考文章专栏 > 蛟河华图 > 2021年吉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7)

2021年吉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7)

2021-04-19 10:07:11 吉林公务员考试网 jl.huatu.com 文章来源:蛟河华图

关注【吉林华图】公众号获取更多考试资讯
点击关注

2021年吉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7)

【导读】华图吉林人事考试中心同步吉林华图教育发布
更多资讯请关注吉林华图微信公众号(huatulxy)
蛟河华图教育公务员培训咨询电话:0432-67070123/67001236
 
 

 (一)自然界中存在这许许多多我们往往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把生物群落(动物、植物、微生物)同其生存的非生命环境(大气、水、土壤),以及生物群落内部的不同种群连结到一起,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系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态系统。别以为生态系统只有一个或一种,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类型和等级。大到整个生物圈,小到一滴水,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环境不同,生物有别,生态系统也不一样。海洋环境和海洋里的生物组成了海洋系统,森林环境和森林里的生物组成了森林生态系统。此外还有池塘、湖泊、河流、沼泽、草原、沙漠、高山、盆地乃至农田、城市等等,都可以构成类型各异、大小层次不等的生态系统,各种生态系统都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和功能,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不是“死”的,而是“活”的,物质和能量在不断地输入、输出,结构和功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改变,但是,一个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物质和能量输入、输出又是基础相等,结构和功能又是相对稳定的。

  (二)大家都知微生物的繁殖速度极快。一个细菌如果每隔20分钟分裂一次,1变2,2变4,4变8……一昼夜繁殖72代,就可以获得47万亿亿个后代;36小时内传种接代108次,产出的全部菌体将能铺满地球1尺来厚!其实,为什么非要列举繁殖能力极强的细菌或者某些昆虫呢,用繁殖能力最差的长鼻子象也照样能说明问题,母象30岁左右才开始生育,一生仅产6胎,每胎仅产1仔,生育能力可谓差矣。但是,如果一切条件适宜,随便让它繁殖,后代个个成活,那么250年后,一对大象的后代就会有上千万头,比现在地球上所有活着的大象的总数还多得多!当然,实际上并没有发生这种状况。细菌也好,大象也好,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几乎都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但由于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使得他们的数量总是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

  (三)是哪些因素限制着生物数量的增长?在一个生态系统里,即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因素,又有大气、水、土壤以及阳光、温度等非生物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就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

  1.1.

  根据第一段的内容,关于“生态系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非生命环境构成

  B.生态系统由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连结而成

  C.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类型和等级

  D.各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基本相同

  1.2.

  根据第一段的内容,对于“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不是‘死’的,而是‘活’的”这句话,下列阐释正确的是( )。

  A.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只能由生物构成

  B.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会永远存活下来

  C.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在不停地更新变化

  D.任何一个生物都只能存活于生态系统中

  1.3.

  第二段中列举细菌和大象的繁殖情况,其目的在于( )。

  A.说明细菌对其他生物造成的危害

  B.证明生态平衡的存在及其重要性

  C.比较这两种生物在繁殖方面的差异

  D.说明地球已无法承担生态失衡的重负

  1.4.

  如果给本文加一个标题,最为恰当的是( )。

  A.什么是生态平衡

  B.什么是生态系统

  C.生命繁殖的速度

  D.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人类大约在10000年前,开始懂得种植作物和圈养牲畜,从而进入了农牧文明,但是,蚂蚁早在人类来到了这个星球上1亿多年以前,就已经开始种植蘑菇了。这种蚂蚁被称为“种植蚁”,它们专门在洞穴里,利用自己的粪便或者从树上拣来的废物,种植蘑菇,作为自己唯一的食物。还有一种蚂蚁,叫做“锯叶蚁”,它们能把绿叶切下来,咀嚼以后,令其发酵,就会长出可口的蘑菇,为了让蘑菇长得更大更好,工蚁还会利用自己排泄的液体,给蘑菇施肥,在它们的排泄物中,含有氧酸和酶,有助于帮助蘑菇分解叶里的蛋白质。

  还有“收获蚁”,居住在干旱地区,它们几乎完全依靠吃植物的种子得以生存,它们的窝深达2米以上,构筑非常精巧。有房间可以起居,有仓库专门用来储存种子,还在种子上面堆放上一些石子或沙子,以保持通气和干燥,工蚁会把窝周围1—10米范围内的植物彻底清除干净,以便保证它们在运输植物种子时畅通无阻,在把种子运进仓库之前,它们总是把种子的外壳剥掉,以节约储存室的空间。

  人类的农牧文明,是由农业和牧业两部分构成的,蚂蚁也有牧业,有些蚂蚁专门从蚜虫和角蝉等昆虫身上收集蜜汁。就像是人类饲养奶牛一样,为了保证食物免遭天敌伤害,这些能提供食物的昆虫都受到蚂蚁的严密看管和保护,有时候,它们甚至还为自己的“奶牛”建造避难所。在这些蚂蚁中,有一些工蚁,会甘当储存器和供应者,它们把吸取的液汁,贮存在自己的嗉囊里,把肚子撑得胀鼓鼓的,然后爬上蚁穴的天花板,吊在那里,一动不动,心甘情愿地做其他蚂蚁的食物吊桶,它们的肚子吃得如此之饱,如果不小心从天花板上掉下来,就会摔得粉碎,一命呜呼。

  2.1.

  下列选项表述正确的是( )。

  A.蚂蚁早在1亿年以前就开始“种植”蘑菇了

  B.“收获蚁”把种子运进仓库之前,总是把种子的外壳剥掉,以保证它们在运输种子时畅通无阻

  C.“收获蚁”为了保证仓库的通气与干燥,会在种子上面堆放一些石子和沙子

  D.“收获蚁”在收获季节储存种子,是为了来年种植更多的植物

  2.2.

  “种植蚁”和“锯叶蚁”种植蘑菇需要各种养料,下列未被提及的养料是( )。

  A.蚂蚁自身的排泄物

  B.清晨的露水

  C.蚂蚁拣来的废物

  D.经蚂蚁咀嚼并发酵了的叶子

  2.3.

  这几段文字的中心内容是( )。

  A.蚂蚁的“农牧文明”

  B.蚂蚁的食物

  C.蚂蚁的品种

  D.蚂蚁的生存

  2.4.

  第三段文字中的“食物吊桶”指的是( )。

  A.能把食物吊到“天花板”上的桶

  B.吊在“天花板”上的装蜜汁的桶

  C.吊在“天花板”上贮满蜜汁的工蚁

  D.吊在“天花板”上贮满牛奶的工蚁

  “今天,你节省了多少碳?”有一群“环保达人”,自觉地少开私家车、坚持走楼梯,电脑不用就关机,用清单列出自己一天的碳排放总量,并把“减碳日记”实时挂到网上……这就是眼下正时兴的“低碳生活”。进入2011年,低碳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

  人们在生活和消费过程中的过量碳排放,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因素之一,针对这一点,低碳生活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能的好习惯,减少碳排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升生活质量。

  作为可持续的绿色生活方式,低碳生活将是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而从长远看,这更是一种着眼于未来的生活理念。低碳生活受到“低碳族”的响应,与其本身所蕴含的环保元素和道德魅力密不可分。

  低碳生活是健康绿色的生活习惯,更是加时尚的消费观,是全新的生活质量观。“雁过留声,人过不留碳”。低碳生活不是口号而是理念,把握机遇,才能掌握将来发展,选择低碳生活,才能享受美好未来。

  3.1.

  这段文字强调的是( )。

  A.低碳生活是可持续的绿色生活方式。

  B.人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大力倡导低碳方式。

  C.低碳生活是时尚的消费观和全新的生活质量观。

  D.人们的生活与低碳的关系日益密切。

  3.2.

  根据文章内容,以下不属于低碳生活的行为是( )。

  A.夏天把办公室空调温度设置为舒适的18℃。

  B.在烹饪食物时尽量减少油炸烧烤。

  C.上班族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

  D.出差时自带洗漱用品而不使用宾馆一次性用品。

  3.3.

  结合文章内容,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践行低碳生活是有道德的表现

  B.低碳生活有助于改善全球气候

  C.低碳生活要从日常生活细节着手

  D.每个人都应该养成写“低碳日记”的习惯

  3.4.

  关于“低碳族”的生活特点,以下概括最为准确的是( )。

  A.喜欢并追求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

  B.关注的重点是节能减排并从日常生活做起

  C.作为时尚健康的环保生活方式,做起来很酷

  D.目的是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以改善环境

  3.5.

  低碳生活具有多重意义,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提倡低碳生活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应有内容

  B.个人的低碳生活,可以促进整个环境的改善

  C.提倡低碳生活的目标是节省个人的开销

  D.低碳生活是公民个人可以做的到环保行动

  >你曾经在白天看过星星吗?当你蹲了太久又起身太快,或者刚好被球场上飞来的足球砸中脑袋,那你就一定看见过或经历过“眼冒金星”的感觉。这个现象有个学名,叫做“压眼闪光”。

  >你也许发现了,看见“金星”跟看见别的东西不太一样;即使你闭上眼睛,冒出来的星星也不会消失不见,不过你可能不知道的是,盲人们虽然看不见,却同样会有“眼冒金星”的感觉。这是因为控制双眼闪光现象的是大脑的初级视皮层(俗称作VI区域)。这个区域即使在久经数十年后依然不会受到损伤。

  >既然失去视觉的人不会丧失“看见”金星的能力,那能不能利用这一点帮助人恢复视觉呢?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莱特。希姆博士带着这个念头,对压缩闪光开始了新的搜索。

  > 对于人的压眼闪光现象已有过不少研究,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看到的“金星”大致是星星散散分部的点或小圆形,比较暗,白色或彩色都有,但这些有限的了解距离找到视觉恢复方法的目标还差很远,探索过程中较多实验无法直接在人体实行,所以恒河猴的动物作为“替身”很有必要。

  >恒河猴算是实验的常客了,在压眼闪光的研究中心它也是非常理想的研究对象。它们的视觉系统与人类相近,且初级视皮层面积大,无沟回,便于定位和操作,想要继续人类视觉恢复的研究,就先要再恒河猴上进行较为透彻全面的了解,过去的一些研究已经把恒河猴的视野向“金星”出现的位置和初级视皮层对应神经元位置定位,刺激V1的什么位置产生的“金星”会出现在哪里,尽在科学家的掌握之中。

  >但只知道位置还远远不够,想要利用“金星”就像我们还需要知道一些重要信息,恒河猴看到的金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这就是希勒此处研究的主题。

  >假如猴子会说话,就这个问题就好办多了, 但鉴于我们和这灵长类的亲戚无法进行语言交流,想知道金星的具体特征就需要依靠精巧的实验了。

  >希勒对猴子进行了特殊的训练,使它们在视眼中出现两个点时,目光会移向更大更亮的点时,这个巧妙的训练方法,和猴子目光的移动方向,成为判断“金星”特征的利器。

  >在这个实验中,猴子的视眼会出现一个光点(对照点),接着对照点下方会出现一个光点(实验点),如果猴子的注视方向没有变化,说明实验点比对照点更小或者更暗,如果猴子的目光下移,则说明实验点比对照点更大或者更亮。

  > 通过插入恒河猴V1区域的电极刺激,产生不同大小的“金星”,让它们判断大小。猴子先生在重复70多次实验后,“告诉”实验者们“金星”的大小约为9-26角分,(衡量视眼中光斑半径的单位),并且改变电流大小对“金星”的大小影响不同。

  > 这组实验中,猴子的视眼正中心会预设一个很小的光点(对照点)。而电板激发产生的光点(实验点)在对照点下方,在实验中视野的背景颜色会不停改变。当背景颜色与实验点颜色不同时,猴子可以看到实验点,于是会一直盯着实验点看。一旦视野背景颜色与实验点相同,实验点讲消失,猴子的目光便会上移,看着中心的对照点,每当这时研究人员就会知道激发产生的光点的颜色就为当前的背景颜色。

  >同样经过70多次实验后,研究者发现“金星”其实色彩多变,但总体而言,颜色比较暗淡,都是不饱和色,包括灰暗的粉色,蓝色,绿色,黄色等。不单调的色彩对于视觉恢复是个大好消息,假如技术研发成功,盲人们大有可能看到一个色彩还算丰富的世界。

  4.1.根据上文,用猴子来进行实验的的原因不包括_______。

  A.很多实验无法在人体中进行

  B.猴子的视觉系统与人类相近

  C.猴子的初级视觉层与人类相同

  D.在猴子身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研究成果

  4.2.关于猴子眼中的“金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

  A.改变初级视觉层的刺激对“金星”的大小影响不大。

  B.经过训练,猴子能准确的指出金星的大小和颜色

  C.金星颜色多变,但颜色暗淡

  D.猴子产生“金星“的原理与人类相同

  4.3.对于“压眼闪光”治疗盲人。前的研究速度,下列说法最合适的是_______。

  A.尚处于理论假设阶段

  B.已进入动物实验阶段

  C.已开始临床应用

  D.在动物身上已经实现,等待人体实验

  4.4.根据上文,压眼闪光来治疗盲人的工作原理是_______。

  A.修复盲人的视网膜

  B.让初级视皮层代替视网膜

  C.让盲人直接看摄像机的图像

  D.让盲人感知到闪光显示的图像

  目前生态学家谈论最多的话题是:温室效应将使地球气温急剧上升,造成南北极冰雪融化,沿海大片土地将被淹没。有人则认为,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导致气温上升使植物光合作用能力相应提高,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再者,由于绿色植物反馈调节的影响,结果也绝不会那样严重。

  学者们通过精密的实验对以上说法持有如下见解。他们说,按一般理论,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会促进光合作用,植物因此增长加快并净化环境将是情理之中的事。但事实却是:在二氧化碳富集的环境中,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往往在开始时有所增长,但不久就缓慢下降。而且即使光合作用随着二氧化碳的增加而提高,植物生长也不一定加快。有的学者还担心,温室效应使得寒冷地区部分冻结着的泥碳解冻后暴露给分解菌,经细菌的作用而释放出的二氧化碳数量十分可观,这样看来,还真有点“得不偿失”呢!

  如果学者们的论证是无懈可击的话,那么,把环境保护的希望寄托于绿色植物的自净作用的认识,( )。

  5.1.

  对文中划线的词语,解释准确的是( )。

  A.“温室效应”:指地球气温急剧上升

  B.“反馈调节”: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C.“以上说法”:指对温室效应危害的异议

  D.“他们”:指不同意生态学家意见的学者

  5.2.

  第二段末尾说的“得不偿失”,意思是( )。

  A.即使光合作用的效率增长了,植物生长也不一定加快

  B.地温上升所带来的好处,远远赶不上它带来的危害

  C.细菌作用释放出的二氧化碳,不能满足植物光合作用的需求

  D.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远不如细菌分解释放出的二氧化碳多

  5.3.

  下列陈述,不符合文意的是( )。

  A.本文不同意生态学家的预言,否定了温室效应有害的观点

  B.二氧化碳增加是否促进光合作用,理论推断与事实未必完全一致

  C.对绿色植物的反馈调节作用,学者们并不都持乐观的态度

  D.本文引述了有关温室效应的不同意见,也表明了自己的倾向

  5.4.

  在第三段结尾处的括号内填入的最恰当文字是( )。

  A.当然是比较合理并可以实现的

  B.显然是过于简单而不够客观的

  C.就过于一厢情愿,太没有水平了

  D.虽然有理论依据却令人难以接受

 

  1.1.答案: D

  解析:

  此题为细节判断题。

  据原文“各种生态系统都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和功能”可知D项明显错误。A、B、C项都可从原文得知。

  故正确答案为D。

  1.2.答案: C

  解析:

  据提问知此题为细节判断题。

  A项由原文“池塘、湖泊……都可以构成……生态系统”得知其错误。文段中的“活”字是指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逐渐改变”,并非“永远存活下来”,故C项最准确,B项错误。D项主体是“生物”并非“生态系统”。

  故正确答案为C。

  1.3.答案: B

  解析:

  此题为细节判断题。

  文段通过“无论繁殖能力最强的细菌,还是最弱的长鼻子象都没出现繁殖过量的情况”这个事实说明了生态平衡的存在和重要性,由第二段最后一句可推知,故正确答案为B。原文“铺满地球1尺来厚”只是说明细菌的繁殖能力强,不能说细菌对其他生物造成了危害,故A项错误。C项只是摆事实,并不是作者的真正目的。D项无法从原文得知。

  故正确答案为B。

  1.4.答案: A

  解析:

  此题为标题选择题。

  文章先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其后用细菌和大象的例子引出生态平衡的话题,最后再说明什么是生态平衡。因此文章的论述中心为生态平衡。

  故正确答案为A。

  2.1.答案: C

  解析: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C项表述由原文“仓库专门用来储存种子,还在种子上面堆放上一些石子或沙子,以保持通气和干燥”可知正确。

  A项时间概念错误,蚂蚁是在“人类来到这个星球的1亿年前”开始种植蘑菇;由原文可知“收获蚁”总是把种子的外壳剥掉,是为了节约储存室的空间,B项表述错误;文章仅提到“收获蚁”几乎完全靠吃植物种子生存并储存种子,但并未提到D项的内容。

  故正确答案为C。

  2.2.答案: B

  解析: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由“种植蚁”“利用自己的粪便或者从树上拣来的废物,种植蘑菇”可知A、C两项内容可作为养料;由“锯叶蚁”“能把绿叶切下来,咀嚼以后,令其发酵,就会长出可口的蘑菇”可知D项内容也可以作为养料。B项内容在文章中并没有提及,故正确答案为B。

  2.3.答案: A

  解析:

  此题是表面主旨题,考查对文章的主旨概括。

  文章第一句话即为主旨句。先介绍人类约在10000年前进入农牧文明,由“但是”引出蚂蚁比人类更早开始种植蘑菇,即进入属于它们的“农牧文明”,接下来的文字都在具体介绍蚂蚁的“农业文明”和“牧业文明”。因此,A项表述最为恰当。

  B、C两项都只是文章部分内容的体现,不能概括整篇文章;文章的重点是描述蚂蚁的“农牧文明”,而不是D项的“生存”。例如最后一段提到的一些工蚁甘愿为其他蚂蚁储存食物的行为是会危及性命的,即证明文章不是讨论蚂蚁如何生存。

  故正确答案为A。

  2.4.答案: C

  解析:

  此题属于词语理解题。

  根据原文可知,“做食物吊桶”的主语是一些工蚁。而这些工蚁,属于原文提到的“在这些蚂蚁中”,定位原文,可知“这些蚂蚁”指前文提到的“专门从蚜虫和角蝉等昆虫身上收集蜜汁”的蚂蚁,故D项正确。

  A、B项理解的主语错误;文中提到“奶牛”只是为了打比方,说明蚂蚁从昆虫身上收集蜜汁的行为,并非真的言说蚂蚁收集牛奶。

  故正确答案为C。

  3.1.答案: B

  解析:

  此题为表面主旨题。

  文章主要介绍了三方面内容:“环保达人”在日常生活中用实际行动来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生活的重要意义和人们应该响应低碳生活方式。如此这般都是为了让人们积极参与到低碳生活中来。因此,B项最符合文章强调的重点,故正确答案为B。A、C、D项都是正确的,但都不是作者想强调的重点。

  老师点睛:

  常识

  3.2.答案: A

  解析:

  此题为细节判断题。

  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定在26-28℃,既舒适,又省电,办公室温度调为18℃既容易患“空调病”,又费电。因此A项不是低碳生活的行为。

  油炸、烧烤等烹饪过程会排放出比蒸、煮更多的二氧化碳,减少油炸烧烤等烹饪过程意味着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上班族使用公共交通会减少私家车尾气排放;不用一次性用品减少浪费。因此B、C、D三项都符合低碳生活行为。

  故正确答案为A。

  3.3.答案: D

  解析:

  此题为细节判断题。

  A项符合第三段最后一句“低碳生活受到……和道德魅力密不可分”,排除。B项通过“……过量碳排放,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因素之一”可知正确。C项通过“环保达人倡导低碳生活就是从日常的细节着手的,如少开私家车、坚持走楼梯等”可知正确,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3.4.答案: B

  解析:

  此题为词句理解题。

  原文中“低碳族”的低碳生活就是自觉地少开私家车、坚持走楼梯、电脑不用就关机等,注重生活细节达到低碳目的,低碳生活不是口号而是行动。因此,与“低碳族”的生活特点最符合的只有B项。

  A项概括过于笼统,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不一定是低碳生活。C项过度引申,原文没有提到“这一生活很酷”。D项错在低碳族们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改善环境,也有节约资源、提升生活质量等目的,因此概括不准确。

  故正确答案为B。

  3.5.答案: C

  解析:

  此题为细节判断题。

  低碳生活主要是为了排污减排、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升生活质量等,A、B、D三项都是低碳生活的意义。为了节省个人开支不是低碳生活的主要意义。故正确答案为C。

  4.1.答案: C

  解析: C项无中生有,根据第四段和第五段,可以得出ABD。

  4.2.答案: D

  解析: 依据“改变电流大小对“金星”的大小影响不大”,说明A选项正确。依据“当背景颜色与实验点颜色不同时,猴子可以看到实验点”和“猴子先生在重复70多次实验后,“告诉”实验者们“金星”的大小约为9-26角分”说明B选项有合理性。依据“研究者发现“金星”其实色彩多变,但总体而言,颜色比较暗淡”说明C选项正确。因此正确答案为D。

  4.3.答案: A

  解析: 根据“假如技术研发成功,盲人们大有可能看到一个色彩还算丰富的世界”这句话中所使用的“假如”“可能”等词语可以看出,目前只是依据动物实验的一种假设。因此答案为A。

  4.4.答案: D

  解析: 依据文章中“不单调的色彩对于视觉恢复是个大好消息”一句可知,治疗盲人的关键点在于此。加之之前猴子的实验中也着重强调了“闪光点”,因此答案为D。

  5.1.答案: C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C项正确,第一段指出生态学家认为温室效应会给地球带来消极影响,而有些人则认为温室效应可以促进农业发展,结合上下文可知,“以上说法”指的是第一段中对温室效应危害的异议。

  A项错误,由文章首段第一句话可知,“地球气温急剧上升”只是温室效应的结果,而不是概念的解释;B项中的“反馈调节”不特指“光合作用”,因此排除;D项错误,“学者们通过精密的实验对以上说法持有如下见解。他们说,按一般理论……”,“他们”指的是学者,但学者与生态学家的意见是一致的,更关注温室效应的危害,因此D项解释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C。

  5.2.答案: D

  解析:

  本题属于词句理解题。

  “得不偿失”指所得的利益抵偿不了所受的损失。结合语境,第二段首先提到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吸收二氧化碳,但是植物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效率在最初的增长之后就会缓慢下降,与此同时,经细菌的作用而释放出的二氧化碳数量却十分可观。由此可知,D项表述符合文意。

  A、C项表述错误,没有将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和细菌分解的二氧化碳作出比较;B项为干扰项,其表述过于笼统,予以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5.3.答案: A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文章首段提出对温室效益危害的异议,第二段对“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温室效应危害不大”这种观点进行了反驳,由此可见,作者是认同生态学家关于温室效应有害这种观点的。因此,A项说法错误,C、D项符合文意。B项表述正确,在第二段“按一般理论,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但事实却是……植物生长也不一定加快”可以找到依据。

  故正确答案为A。

  5.4.答案: B

  解析:

  本题属于语句填空题。

  文章第二段对“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温室效应危害不大”这种观点进行了分析和反驳,由此可知,作者认为“把环境保护的希望寄托于绿色植物的自净作用”这种认识过于简单,而且与事实不符,B项表述符合文意。A项显然错误,与作者的观点相悖;C项表述绝对化,作者并没有否定绿色植物的自净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CO2,这是事实;D项“令人难以接受”表述不当,通常是说事实、真相会令人难以接受,而此处提到的是错误的认识,D项的说法与文意不合。

  故正确答案为B。

网课学习—— 华图优品

面授课程—— 助你上岸

招考公告—— 招考资讯

图书推荐—— 图书教材

以上就是【2021年吉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7)】的相关介绍,如果要了解更多热门资讯,欢迎关注吉林华图教育

上一篇:2021年吉林省公务员考试练习:逻辑填空

下一篇:没有了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2021年省考面试课程
吉林华图:jilinht
想考上公务员的人都关注了我们!
立即关注

10w+
阅读量
150w+
粉丝
2w+
点赞数

联系我们
京ICP备11028696号-11 京ICP证1301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1470号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