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1 17:27:32 吉林公务员考试网 jl.huatu.com 文章来源:通化华图
关注【吉林华图】公众号获取更多考试资讯
点击关注
【2021年3月1日】吉林公务员考试每日一练2
1、正确答案是 D。
【来源】2005年国家(B卷)《行测》真题2005
【考点】心理学类
【解析】
本题考察的是多定义判断,题干给出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两种定义,但提问只问了激励因素,因此只观察激励因素的定义要件:1、与工作本身有关;2、工作的性质、实际的责任、个人成长、获得认可的机会、成就感等因素产生的激励。D项符合。A项不是工作本身有关;B项技术监督系统与人的工作本身也没关系;C项公司的政策与行政管理与让人的本身工作也无关。
2、正确答案是 D。
【来源】2003年国家(A卷)《行测》真题2003
【考点】语句填空
【解析】
这段话是典型的“总-分-总”式的三段论结构,文段是围绕“理想人格”这个话题论述的,所以最后一句与首句的“理想人格”有所呼应,全面阐释孔子“理想人格”的含义。故答案为D
【纠错】
A、B、C三项与文段话题不一致,因此排除
3、正确答案是 A。
【来源】2014年国家《行测》真题2014
【考点】实词与成语综合考查
【解析】
第一空明显应填入一个表示某种行为的动词,且这种行为“不利于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人民的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的实现”。“整合”与“评价”明显不会影响到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故排除B、C项。第二空,从文段的意思来看,作者是非常不赞同“一些学者”的看法的,认为他们把“散布谣言”也说成是“自由”,这明显是在偷换概念,而不是“以偏概全”,故排除D项。
【释义】
偷梁换柱、断章取义、混淆是非、以偏概全
“偷梁换柱”是指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以劣代优。指用偷换的办法,暗中改换事物的本质和内容,以达蒙混欺骗的目的。
“断章取义”意思是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
“混淆是非”是指故意把正确的说成错误的,把错误的说成正确的。
“以偏概全”是指用片面的观点看待整体问题。
4、正确答案是 B。
【来源】2014年国家《行测》真题2014
【考点】实词辨析
【解析】
文段并没有批评的意思,因此第一空应填入一个中性词,C项“妄言”是贬义词,明显不符合文段的感情色彩,故首先排除C项。第二空,后文说“方块汉字的计算机输入丝毫不逊色于拼音文字”,可以看出此处的表述非常肯定,应当选择一个语气最为强烈的词语。“打破”和“批判”的表述都比较温和,而“粉碎”透露出来的含义最为坚定,程度最深,符合文段的感情色彩。
5、正确答案是 A。
【来源】2014年国家《行测》真题2014
【考点】实词辨析
【解析】
从文段的含义来看,迷信现象的笃信、盲从者不在少数,是由于缺乏思辨和理性。因此A项“缺失”和B项“匮乏”均符合要求。D项“失效”明显不符合文意,排除。C项“苍白”一般形容缺乏活力和生机,故也可以排除。第二空,文段说“消除种种……破除种种迷信”,显然应填入一个与“迷信”并列的词语。迷信往往与愚昧无知相联系,而与“罪恶”无关,故排除B项。
【纠错】
C项“无知”填入第二空合适,但是第一空“苍白”用在此处,意思是思辨和理性虽然有,但是不能起到什么作用。但事实上,人们的迷信和愚昧无知是因为思辨和理性的缺乏,而不是因为思辨和理性不起作用。
更多备考资料欢迎添加通化华图小客服:ht3500222
以上就是【【2021年3月1日】吉林公务员考试每日一练2】的相关介绍,如果要了解更多热门资讯,欢迎关注吉林华图教育。
贴心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