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新闻

您当前位置:公务员考试网 > 吉林人事考试网 > 今日头条新闻 > 为了这一天,全人类等了44年

为了这一天,全人类等了44年

2020-11-25 14:35:28 吉林公务员考试网 //jl.huatu.com/ 文章来源:网络

  北京时间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自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起飞,将重达8.2吨的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精准送入预定的地月转移轨道。

  中国探月工程的第三阶段,我国首次月球无人采样返回任务正式开启。同时,这是自1976年以来,月宫再次迎接来自地球的“勘探队”。

  长征五号遥五火箭发射 | 图片来源:中国航天报

  跨越十六年的收官大作

  嫦娥五号是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第三步“回”,历时十六年,中国探月迎来了自己的收官大作。

  这也是一次期待已久的发射。

  按照原计划,嫦娥五号任务将于2017年执行,由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发射升空。但天有不测风云,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发射失利,随之而来的是漫长而艰苦的故障分析与改进,整装待发的嫦娥五号也不得不几经封存。

  终于,2019年12月27日,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复飞成功,嫦娥五号的发射也再度被提上日程。

  由于火星探测的发射窗口更急迫,嫦娥五号的发射排到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的后面。天问一号已于今年7月23日由长征五号遥四火箭发射成功,现在正在奔赴红色星球的道路上。

  嫦娥五号任务,是继天问一号后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第二次应用性发射。根据央视新闻的前方采访,本次发射的入轨精度比预期高了一个数量级,完全满足探测器的需求,可以给火箭打120分甚至150分。

  完美的发射,标志着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正在快速迈向高可靠与高成熟度,未来中国航天发射的“主心骨”,更稳了。

  发射前合影 | 图片来源:中国航天报

  “好饭不怕晚,良缘不怕迟”,历经坎坷终成行的嫦娥五号,首先要面临的是航天器长期封存这一难题。由于发射推迟了3年,嫦娥五号在等待火箭的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封存期,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探测器的运动机构是否灵活,对老化元件的保存与替换等等都是值得关注的课题。一旦实践证明嫦娥五号的封存技术切实有效,我国的航天器地面长期贮存水平将取得长足进步,为未来航天器的常态化备份与应急发射提供有力保障。

  因祸得福,变危为机,困境中依然能够有所收获,这也是太空探索一个有趣的特点。

  从发射嫦娥一号的长三甲,到发射嫦娥三号的长三乙,探月工程的前两步“绕”和“落”都可以采用老一辈长征火箭。这最后一步“回”之所以一定要等长征五号的成熟,是因为嫦娥五号是世界航天史上最重的无人深空探测器,其精密复杂程度之高令人赞叹。

  胖五扛胖妞,嫦娥五号很有分量

  与之前发射的四枚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相比,嫦娥五号是个不折不扣的“胖妞”——其发射质量达到了惊人的8.2吨。

  这既超越了中国已发射的所有地外探测器,在全世界的无人深空探测器中也是“极具分量”的。

  8.2吨的“胖妞”,采用了串联结构,由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和上升器组成,共有15个分系统。

  嫦娥五号结构图 | 图片来源: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

  其中,着陆器和上升器构成着上组合体,轨道器和返回器构成轨返组合体。在进入环月轨道后,着上组合体与轨返组合体分离并动力下降至月表着陆。经过月面采样封装,上升器自月面发射进入环月轨道,与轨返组合体对接,并“移交”月球样本。轨返组合体与完成使命的上升器分离后返回地球,由轨道器释放携带样本的返回器,经过大气层“打水漂”减速,最终在降落场着陆回收。

  嫦娥五号任务流程 | 图片来源: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

  嫦娥五号作为我国迄今为止最为复杂的航天器系统之一,由航天五院抓总研制,位于上海的航天八院负责轨道器,同样的合作模式也出现在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的研制中。可以说,嫦娥五号不仅是中国航天科技的硕果,更是全体航天人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集体智慧结晶。

  也许大家已经注意到了,嫦娥五号的任务流程,与著名的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非常类似,二者都是包含了推进、返回、下降上升部分,都在月球轨道进行二次对接,只不过阿波罗飞船“交接”的是宇航员,嫦娥五号则是样品。

  阿波罗飞船地月转移构型 | 图片来源:NASA

  原因也是显而易见的,作为探月工程三部曲最辉煌的终章,嫦娥五号并不只是“去月球挖点土回来”这么简单。

  在工程目标上,嫦娥五号还肩负着突破窄窗口多轨道装订发射、月面自动采样与封装、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月球样品储存等关键技术的重任,为我国未来开展载人登月与与深空探测积累重要的人才、技术、科学和工程基础。

  也许再过些年,中国宇航员就能将五星红旗插到月球表面。那个时候,宇航员全程的绝对安全就要由经过飞行验证的成熟技术做保证,嫦娥五号等无人探测器功不可没。

  如此来看,“胖妞”胖得很有道理,8.2吨的发射质量“身大力不亏”,能够支持2千克月球样本的返回。

  别小看这2千克,这是人类月球无人探测样本容量的新纪录,上一个记录是苏联Luna 24月球探测器于1976年创下的170.1克样本量,已经保持了足足44年。

  44年的等待,新的开始

  44年前的1976年8月9日,苏联无人探测器Luna 24自拜科努尔发射场升空。8月22日,Luna 24的返回舱携带着170.1克月球样本回到地球。这是苏联最后一次月球无人取样探测,也是嫦娥五号发射前全世界的最后一次。

  Luna 24无人探测器 | 图片来源:phys.org

  这个外形简单而不失科幻感的探测器,是苏联拉沃契金设计局的杰作。

  对,就是那个在螺旋桨时代大放异彩,曾经拿出过拉-7等优秀活塞式战斗机的拉沃契金。

  伟大卫国战争的功臣——拉-7战斗机 | 图片来源:Alan Wilson@Wikipedia

  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是人类月球探测的黄金时代。

  从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艘载人飞船开始的美苏航天争霸进入白热化阶段,战场也从近地轨道直接延伸到月球。

  后面发生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一直领跑航天竞赛的苏联,在科罗廖夫英年早逝后陷入不同设计局的内斗内耗,令投入本就远不如对手的苏联最终输掉了载人登月。

  而美国则空前团结、三军用命,并在“钞能力”的帮助下笑到了最后,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类是苏联人尤里•加加林,而美国人内尔•阿姆斯特朗则因第一个踏上月球而被历史永远铭记。

  然而,就像拉沃契金设计局的活塞式战斗机注定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一样,人类对月球的取样探索在1976年后就突然沉寂了下去。

  直到嫦娥五号的横空出世,月球已经等了44年,全人类也已经等了44年。

  嫦娥五号月面采样 | 图片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原因很简单,月球取样返回,难度极大,成本很高,投入周期很长。

  没有合理的系统规划,坚定的国家意志,渴求科学真理的人,探月很容易陷入“面子工程”、“花钱听响”的攀比怪圈。

  并且很不幸地,我们的一些邻居似乎已经陷入了这样的怪圈中。

  深空探测的机会是宝贵的,世界上只有很少的国家意愿开展、并有实力支持深空探测计划。

  因此每一次机会都应当被充分利用,带动科技进步,为人类探索未知。

  在嫦娥五号以后,人类还要再等44年吗?

  很幸运,我们不需要。

  嫦娥五号的“收官”,并不是中国探月工程的谢幕,而是“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的胜利完成。

  探月工程的四期任务早已铺开。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作为嫦娥五号备份的嫦娥六号将成为我国探月四期的排头兵,在月球南极进行采样返回。

  嫦娥七号同样聚焦月球南极,在传统的着陆探测以外,还会有更加新颖的探测方案。

  结束了吗?

  不,是新的开始

为了这一天,全人类等了44年

以上就是【为了这一天,全人类等了44年】的相关介绍,如果要了解更多热门资讯,欢迎关注吉林华图教育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维护您的合法权益。

联系我们
微信

华图官方微信

吉林华图

长春市西安大路823号吉隆坡大酒店一楼

长春市西安大路1077号金都中心5层

客服热线:0431-88605235

网站:http://jl.huatu.com

京ICP备11028696号-11 京ICP证1301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1470号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