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2 13:27:10 事业单位考试网 jl.huatu.com 文章来源:吉林华图
浅析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一生钟爱的寓言故事:哲学家和船夫同乘一条船。哲学家问船夫:“船夫,你懂数学吗?”船夫回答:“不懂”。哲学家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失去了 1/3”。哲学家又问:“船夫,你懂哲学吗?”船夫回答“更不懂了”。哲学家说:“很遗憾,那你的生命价值失又去了 1/2”。正当二人交谈之时,一个巨浪将两人掀入河里,船夫反问哲学家:“哲学家,你会游泳吗?”哲学家答:“不会,你快来救我”。船夫又说:“你生命的全部价值失去了。”
马克思通过这则寓言故事来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即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理论观点。实践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重视实践。最近笔者在做教研时发现,在通化市事业单位考试中,几乎年年必考的知识点就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可见实践的重要性。所以希望通过今天的总结,能帮助考生了解并能熟练的掌握这一考点。
一、知识梳理
(一)概念
1.实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认识: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二)原理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具体体现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能够指导实践,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1)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使实践达到预期的效果,使实践活动顺利进行;
(2)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会对实践产生消极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二、原理解析
(一)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认识的来源,人的正确思想、科学认识都是由于实践的需要,并且在实践中产生的。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不是唯一途径。我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种:一是直接经验,指亲身实践,比如想要知道山的高度,亲自去爬、丈量;二是间接经验,即靠书本或者打听等方式获得,因此我们获得认识的途径并不是唯一的。不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最终仍是指向实践。比如从书上得知珠穆朗玛峰有8848米,这个认识归根究底是某个人实践得来的,因此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注:来源和途径不同,来源唯一,途径不唯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举例说明:
①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③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④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⑤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成为认识发展和科学进步的直接动力,人的认识正是在实践的推动下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不断发展的。实践还不断地给人们提出新课题、新工具。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VS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来源强调实践从无到有。比如你不知道珠穆朗玛峰有多高,通过攀登后知道是8848米。动力强调这个认识本来就有,但是浅显、不全面。比如我们今天一直强调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尊重自然,和自然做朋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而且在十九大上提出我们和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对于环境的认识是由实践的问题推动的。从只发展经济到优先发展经济再到经济和自然共生就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也需要科学理论来指导,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只有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自觉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认识世界不是目的,目的是能够改造世界。毛泽东指出: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即学以致用。习近平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只能依靠实践。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是不同的,而伽利略认为如果不计空气阻力,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是相同的,即重力加速度的大小都是相同的。二者谁说的正确,必须通过实践去证明,于是有了比萨斜塔的实验(即自由落体实验)。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古语言: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以上都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指导实践,并反作用于实践。哲学中的反作用通常指两个方面,即一正一反,正的是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反的是不正确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比如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作为一种正确的认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了纲领性、全局性的作用;而网络谣言等一些错误的认识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三、例题展示
例1.大禹治水时,左手执“准绳”,右手拿“规矩”;“望山川之形,定高下之势”,“此数所由生也”。这个传说说明( )
A.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C.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D.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实践
【答案】A【解析】题干意思是说,大禹治水时,左手拿着“准绳”,右手拿着“规矩”(准绳和规矩可以看做是测量工具),根据山川的形状老测量地势,此数就是这么产生的。题目的关键句是“此数(指勾股定理)所由生也”,明显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本题选A。
例2.《世说新语》载:王戎七岁,常与诸小孩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惟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取之,信然”体现的哲理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B.面对实践敢于提出新问题
C.正确认识来源于科学的思维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答案】D【解析】题干意思是说,王戎七岁的时候,和小朋友们一道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路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路人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不管是苦李子还是甜李子,摘下来尝一尝就知道了,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本题选D。
例3.古诗云:“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下列选项中与此诗句所蕴涵的哲理相同的是( )
A.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D.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答案】C【解析】从题干“亲到长安有几人”可以看出强调实践,ABD选项强调联系,C选项强调实践。本题选C。
以上就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解析以及考试真题,希望通过今天的总结,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一考试重点。
贴心微信客服
贴心微信公众号